2025-03-26 星期三
去阅读吧,保持生命焕发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西伯利亚之夏》([荷]扬·布罗肯著,廖迅译)中,我读到“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偏爱文学,我们把维克多·雨果的作品翻得破烂不堪。当创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生活便不再乏味。这时的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活力,他的激情也感染了我。他以惊人的速度写作数小时,随后大声朗诵所有段落,而且常常是站着朗诵”。这段话更使我相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雨果的相承关系,还认识到对喜欢的作品进行朗读会带来不一样的感知。有一段时间,我们在杨赢老师组建的读书群里也是每天朗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完这本后,又开始朗读《悲惨世界》,一般是读完一章节后提问讨论交流。几个月或者一个学期有声读完一本书。阅读引导思考,一种强烈的具身效果和更深入的文本理解像春天的植物般生长:走向自我,理解生活。

  徐冰在《我的真文字》中写他对齐白石画作《白菜辣椒图》中两只红辣椒的认识时说,“什么人能把这辣椒看得这么红?只有那种对生活热爱至深的,天真、善意的眼睛才能看到”。齐白石身上“对人类的善意,对自然的尊重,对所有生命的爱”使之成为一代大师。齐白石也自述:“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无疑,读到这里,我们会对真善美的人和事肃然起敬,通过徐冰、通过齐白石,我们会对家国、土地、生命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感受。它是一种无声的教诲,增长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发现。打开书卷能熏陶内心,使我成为更丰富的自己。

  金哲为在《不必向长安》中记载明代吴地隐士沈周“早早入睡,却于夜半时分自然醒来……他干脆披衣坐起,点上一盏烛灯,从堆满书籍的案台上随意抽起一本来看。看累了,就放下书望向窗外。‘久雨新霁,月色淡淡映窗户,四听阒然’”。读到这里,我们如同看到一位读书人深夜随兴读书的怡然场景,也能深切感受到汉语辞达意丰的美丽。阅读书册、阅读自然,自是安定自我、增加自身“免疫力”的强大内核。艺术表达本质上都是因对具体生活仍葆有最真挚的热爱,阅读亦然。宋代周弼的《夜深》一诗描写得多么美:“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入神,忘我,与万物为一,是因为我们拥有阅读生活。我们的肉身有限,而阅读以其不朽的跋涉让我们在朝向真知的路上获得巨大的欢欣与充实。

  读李一冰《苏东坡新传》,我为苏轼一生唏嘘、感动。“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常州将逝之时,他说,“死生亦细故尔!”回顾平生,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着力即差”。苏轼生命中,天赋一腔迈往之气,一副热烈心肠,再经后天的儒学者的严格训练,成就为一个抱负非凡、才气纵横的知识分子。“他那胸襟浩荡而正气凛然的人格,随时随地发出灼灼的光芒,照耀在人们的眼前。”李一冰如是评说,“东坡永远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大地上,同其悲欢,同其好恶,像个亲密的朋友。”我们读到苏子当哭的长歌,抑或欢愉的短唱,都是传主的血肉材料和生命的真相。阅读帮助我们逼近生命真相、把握生活本质,从而激发我们抓紧生命存在的每一时刻去尽力自我建设的热望。

  有时候找到并读到一本好书,就像《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安东妮蒂那样:“逢到放假的日子,她就看书。姊弟两人各看各的。虽然他们这样相爱,但还是不能高声地一同念一本书。那会使他们觉得亵渎的。他们以为一册美妙的书是一桩秘密,只应当在静寂的心头细细地体会。遇到特别美的地方,他们就递给对方,指着那一节说:‘你念吧!’于是,一个念着的时候,另外一个已经念过的就睁着明亮的眼睛,瞧对方脸上的表情,跟她(他)一同吟味。他们往往对着书本不念:只顾把肘子撑在桌上谈天。越是夜深,他们越需要互相倾吐,而且心里的话也更容易说出来。”读到这里,你不能不感慨阅读带来的惊讶和新奇,阅读带来的成人之美!

  阅读就是这样。一旦真正浸入文本的天地,你就会进入凝神时刻,好的作品像黑洞一样将我们卷入其中,浑然忘我,唯听见呼吸声、翻动书页或笔走圈画的声音,如欧阳修诗中的“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多么平凡,又是多么了不起!数字时代,一册经典在手,更是如此弥足珍贵的体验。

  春天正当其时,我们打开书卷或走向自然,去盎然焕发一下,如何?昨天,在紧张的高三备考课堂上,我停下讲课,喊孩子们听下窗外的鸟鸣:“那是什么鸟的叫声?”这一刻大家七嘴八舌,从书卷里抬头看向窗外;这也可能是特别的一刻,教室里五十多双眼睛顿时焕发出明亮的光芒。

  (作者系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 09去阅读吧,保持生命焕发 余文浩2025-03-26 2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