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拥有深厚的体育文化积淀,曾于1958年获得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荣誉称号。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以“文化铸魂”工程为指引,全面开启“体育运动红旗院”精神传承行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工作的独特优势,以课程教学为基石,以“勤练”“常赛”为抓手,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为突破口,将历史积淀与时代需求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体育文化支撑。 做好顶层设计 完善文化育人机制 一是系统谋划,形成体育文化育人共识。学校高度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制定并实施《传承“体育运动红旗院”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方案》,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的体育文化育人工作机制。通过“传承一个精神、构建两个体系、夯实四项工作”,着力建立多样化、现代化的高质量体育工作体系,持续推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向纵深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稳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以体育人实效。 二是聚焦主题,营造体育文化育人环境。学校以体育文化廊为核心,精心打造体育文化展示平台,推出“历史影像”“荣誉墙”等主题,丰富讲好“大体育”故事的载体,助力“体育运动红旗院”精神代代相传;举办学校田径运动会、校园红色体育打卡赛等系列赛事活动,打造沉浸式的特色体育文化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场域,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让中华体育精神深入人心。 强化融入意识 健全文化育人体系 一是推进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现课程融入。学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设有强度、有温度的体育课堂,逐步形成大一年级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基本素质+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模式,大二年级以学生需求和学院特色为导向的运动项目选课模式。这种分层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又助力其掌握一技之长。 二是创新体育竞赛模式,实现竞赛融入。学校构建“多形式+多层级+广覆盖”体育竞赛体系,全面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根据参赛学生范围,学校构建了面向全校学生的三级赛事体系,实现“天天能锻炼、周周有活动、月月可比赛、全年不断线”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得体育文化育人有载体、有特色,真正实现了以赛促练、以赛育人。 创新教学形式 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一是以“体育运动红旗院”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领航。学校不断总结凝练“体育运动红旗院”精神实质,形成以“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团结拼搏、自强超越”为主要内容的时代表达。以此为引领,学校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浸润功能,开展新生“第一堂体育课”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以群体活动为学生思想塑形。学校创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模式,丰富学生活动内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立“体育导生”和“体育导师”团队,为全校学生提供体育锻炼、活动开展、体质测试等专业指导;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品牌活动,开展阳光体育创新方案设计与展示大赛、心理健康趣味运动会、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等活动,引导学生练就健康体魄,养成积极人格。 体育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通过环境浸润、精神引领、教学筑基、竞赛赋能、活动塑形等方式,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体系,构建“多形式+多层级+广覆盖”体育竞赛体系,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品牌,充分实现了校园体育环境、体育课程、体育竞赛、体育活动多维协同育人。 自项目实施以来,学校已有1万余名学生在特色体育教学中提升体育核心素养;2万余名学生参与课内体育竞赛,养成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此外,60余名师生、300余名志愿者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的裁判与服务工作,50余名师生赴榆林、柞水、渭南等地的20余所学校开展体育支教服务,200余人次的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践、乡村振兴促进、全民健身计划推进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锤炼了意志品质、弘扬了中华体育精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学院赴陕西省延安市开展传承红色体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入围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被权威媒体多次报道。在2022年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中,学校获得大学生组团体总分冠军,并被组委会授予“校长杯”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体育运动红旗院”精神为引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有力的举措,持续深化体育文化育人机制,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创新体育竞赛模式,丰富体育活动内涵,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支撑。(裴喜永 由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