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而传统文化经典是思辨能力培养的优质资源。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一文中通过与景春论辩,阐述了“大丈夫”精神。如何让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让古典智慧“活”在当下,为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注入精神养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聚焦文眼,激活文化思维 汉字的形义关联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天然的思维切入点。在诵读全文体会孟子利用排比创造的理直气壮、铿锵有力语言效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统领全篇的文眼“大丈夫”,借助展示“大”字的甲骨文字形,抛出问题:“古人怎样表达‘大’的概念?‘丈夫’的‘丈’又有何含义?”促使学生通过汉字走进古人的思维世界,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不仅能让学生对该词建立初步的直观认知,还能感受到古代社会对成年男性责任担当的期望,从而激发其对文本的探究热情,为思辨性阅读奠定基础。 剖析逻辑,洞察思维脉络 驳论文的教学价值不止于文化内容的传递,更在于文章逻辑框架的解析与推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可设置限时速读任务,引导学生简单勾勒双方论战的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清晰标注孟子和景春双方的观点,并找出孟子反驳的四个方面:标准重建、结论强化、类比论证、反驳对方观点,再依据课文内容重新梳理顺序。孟子先破后立、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展现出思维的严密性、批判的深刻性和建构的完整性,为学生的思考与写作提供了范例。 古今对话,传承经典文化 通晓文意及内在逻辑后,为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设计多元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多重对话,让学生与文本、同伴、教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更好地继承古人智慧并促进其内化。教师可引入战国时代背景及公孙衍、张仪的相关资料,设置下列小组活动:“阐述对孟子和景春观点的理解并作出评价,分析两者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搜集相关人物事迹,讨论‘大丈夫’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演变”“探讨孟子‘大丈夫’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再满足于全盘接受和重复别人的观点,而是对古人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多加审视,对细节深入推敲,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更严谨、深刻,让古典智慧在现代语境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创新实践,实现思维迁移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之一是将其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有认知与新学内容深度融合,通过关联课内外知识,结合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打通古人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壁垒。教师可依据本单元写作任务得体表达的要求,创设创新表达情境,设置课后练习:“开展‘寻找大丈夫’或‘寻找身边的微光大丈夫’实践活动,为其撰写200字左右的颁奖词。”这不仅让学生能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观点,还能引导他们从文本走向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思维品质。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