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全球化的浪潮中,高等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为解决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建设,融合本土文化,为音乐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 提出改革方案:在地化与数字化的融合创新 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出“扎根本土、拥抱科技”的改革方案。在课程内容上,倡导将地方音乐资源纳入教学体系。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联合民俗学者建立“川西非遗音乐数据库”,学生在“曲式分析”课程中解析音乐的结构特征,在配器课上尝试用现代技法重构川江号子。这一改革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创作视野,更强化了其文化认同。近年来,多部学生参与创作的作品获得各级奖项,其中,混声合唱《羊角花开》荣获金钟奖优秀作品奖;歌曲《扬鞭策马追梦忙》成功入围“中国梦”新歌展播第二期。 科技赋能为教学效率提升注入新动能。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作曲教学,自主研发了“智能作曲教学平台”。该平台通过算法分析学生作业中的和声逻辑,实时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使教师专注创意指导。平台上线3年来,学生和声作业完成效率提升40%,创作完整度提高35%,学生作品的技术失误率下降52%,原创性评分上升28%。此外,学院引入的“虚拟乐团”系统,让课堂实践突破硬件限制,帮助学生无需依赖实体乐团即可尝试复杂配器,有效降低了所谓的作曲门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交响乐团的“指挥兼作曲家”。 培养教师团队:培育双轨师资,打通创作与教学 教师质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通过“专家引领、团队协作”的方式,构建了一支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针对青年教师“能创作不善教学”的痛点,学院推出“双轨制”培养计划。一方面,学院充分借助专家型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建立教师帮扶机制和教学团队,开展教学讲座、青年教师随堂听课、专家教师课后指导、教师教学互评互学等活动;另一方面,设立“创作—教学转化基金”,学院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参与音乐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学院教师出版了多部专著,创作的《三星堆交响组歌》《锦城丝管》等作品将巴蜀文化元素与现代交响乐形式结合,不仅成为教学中的鲜活案例,更走进多个当地社区,开展轮回演出,成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优秀作品。这种“教研相长”的模式,使教师能够让前沿成果反哺课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构评价体系:从知识考核转向创作孵化 传统以笔试为主的评价体系,难以充分反映学生的创作能力。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推动过程性评价改革,将课堂讨论、创作提案、作品展演等环节占比提升至60%,并引入一线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参与毕业作品评审。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要求作曲专业学生毕业前完成一部融合地方元素的完整作品,优秀成果直接对接影视、游戏公司的创作需求。此外,学院还创建了创意工坊作为创作孵化的重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跨年级、跨专业进行合作,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作品。创意工坊定期举办创意沙龙、作品展示会等活动,邀请业内专家进行点评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反馈机会。此外,创意工坊还与多家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近5年,23部学生作品被影视、游戏公司采用,实现了从课堂作业到市场产品的跨越。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改革,本质是对音乐教育价值的重估,是文化基因的延续与创新。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改革实践证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不仅能传承经典,更能成为文化创新的引擎。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通过科技赋能、在地化融合、师资优化与评价革新,培养了一批兼具艺术修养与市场感知力的音乐人才。未来,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继续坚守专业底线,致力于构建“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的教学生态,培育更多优秀的音乐创作者。 (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 向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