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开设“尚美中国”公共选修课程,将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美育品牌课程。该课程突破了以往美育课程单向灌输的模式,创新性地打造了“专题化+沉浸式”的教学场域,使学校美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这一实践探索为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学校构建“大美育”新格局注入了新动能。 锚定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推进美育改革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通过课程改革、实践创新、资源整合、数智赋能四大行动,构建“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特色美育体系。这一顶层设计为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技能传授”转向“审美浸润”,从“单一课程”迈向“整体育人”。 “尚美中国”课程充分彰显了学校的美育改革方向。该课程以“崇真尚美,笃行致远”的校训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专业技能和担当精神为目标,推动从传统的艺术教育向全面的美育转型。“尚美中国”课程内容聚焦文化之美、运动之美、科技之美、劳动之美,紧密结合审美体验与文化、运动、科技等领域,力求通过美的规律、形式和特点培养与塑造青年学子的审美情感、正确价值观。秉持“以美启真、以美引善”的理念,“尚美中国”课程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修养。美与善的有机融合,既体现了德育的艺术性,也彰显了美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创新实践,“尚美中国”课程为构建高校“大美育”新格局提供了宝贵经验。 创新载体:构建跨学科美育课程体系 学校以往的美育课程多局限于艺术课程范围之内,未能深入挖掘其他学科中的美育元素,难以开展跨学科协同育人。为此,“尚美中国”课程创新提出“美育基因融合”的理念,打破学科壁垒,以专业为主轴整合美育资源,推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统一。“尚美中国”课程内容涵盖科技、艺术、体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大美育”理念,强调学校每门课程都具有美育功能,教师要做以美育己育人的先行者。 “尚美中国”课程创新突破了传统教学边界,构建“院长领衔、学科交叉”的育人共同体。服装学院院长主讲“中华传统服饰的形与神”,从“礼”文化切入,解码服饰演变中的精神符号,让学生在纺织艺术中感悟服饰文化的魅力。体育学院教授带来“感悟体育精神,发现运动之美”课程,讲解太极拳所蕴含的和谐、意境、健康和礼仪之美,阐释了中华武术从防身到健身、从修为到教化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力量与韧性所蕴含的美感,促进身体与心灵和谐平衡。学校月面国旗研制团队亲述攻关历程,在“旗开月表,五星闪耀”专题中,从航天级纤维材料的突破到太空环境下旗面串色问题的解决,学生从中不仅看到了科技的精密之美,更读懂了“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担当。这种“多师协同、跨界融合”的教学模式,让美育渗透至专业教育的每个环节,培养“懂技术、有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深化实践:打造沉浸式美育育人场域 学校认为,美源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尤其在情感共鸣的时刻,情感参与能够促进审美体验的深化。学校通过多层次体验路径,让学生在情境互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与历史、文化等产生情感共鸣。 “尚美中国”课程通过多样化沉浸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美育场景中深入体验与感悟。例如,在太极拳表演中,学生通过身体动作的“气韵流动”,体验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在非遗手工制作活动中,学生通过经纬交织的工艺实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统服饰展演中,学生借助服饰符号的象征意义,增强了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怀。此外,学生走进学校荆楚纺织非遗馆、艺术作品展览馆等特色文化场馆,在非遗技艺的传习中品味文化之美,在科技创新的探索中领略智慧之光。这些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与学科界限,使审美体验成为连接个体感知与中华文化的纽带。通过创设沉浸式的审美情境,“尚美中国”课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形式,更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将美的感悟转化为道德认知,坚定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了美育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金艳 许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