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5-02-19 星期三
匠心引领 产教融合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应用型绿色产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持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作为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学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依托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承德市清洁能源(双碳)产业研究院建设项目,主动对接承德市“3+3”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建立了分别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专业集群、生态环境专业集群,积极培育适应区域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学科,逐步形成了清洁能源与生态环境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学校通过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通,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一匠心),增强学生从事绿色产业的专业自豪感。聚焦职业素养提升,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融合;专业产业一体化协同育人,实现产教融合提质(两融合)。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建设跨学科的资源与环境学科,布局跨专业的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专业集群,紧密对接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的清洁能源与绿色生态产业群,进而共商能力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共建产教协同的工程实践体系、共探专创融合的创新发展体系、共研多元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四共)。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一匠心、两融合、四共”的应用型绿色产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三聚焦”探索

  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聚焦匠心引领,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驱动理想信念塑造

  学校构建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校企双方“三维五进”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了分类设计、递进培养、持续改进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模式。课堂教学实施思政元素进大纲、进教材、进教案、进课堂、进案例,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卓越的技能水平和体验工匠精神的价值。课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氛围,通过邀请优秀校友现场分享经历,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二)聚焦融合发展,搭建“两融合”平台,驱动强基固本协同育人

  搭建学科专业融合平台。打破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等传统学科束缚,建立承德市清洁能源(双碳)产业研究院,发挥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和河北承德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落户学校的优势,先后与承德市科技部门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硕士点建设单位培育资源与环境学科,聚焦以解决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能源环境材料与应用技术为方向的应用型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哺专业集群教学。针对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将科研项目与集群内工程实训、创新项目、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有机融合,形成了“学科交叉、全程创新”的产学研创训一体化模式。

  搭建专业产业融合平台。通过与河北省内外20多家能源、环境生态、生物化工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产学研实践平台、教学科研一体化研学平台,形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化、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发展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案例化、工程实训项目化、毕业设计场景化、学生能力产出评价多元化的专业产业深度融合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路径。

  (三)聚焦能力导向,构建“四共”新模式,驱动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发展

  一是共商能力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岗位群技能需求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优化三者间相互支撑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校企共建共授课程,实行岗位互聘,组建虚拟基层教学组织,将企业新技术、真实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二是共建产教协同的工程实践体系。校企双方以产业需求为引导,构建“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应用实践、专业综合创新”三级进阶和“基本技能训练与校内实训相结合、专业技能训练与技能达标相结合、职业能力训练与见习实习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四个结合”的工程实践体系。实施校企“双师”融合模式,“双师”联合教研、建课、授课,以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教学过程。校内教师立项科研课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将成果反哺教学,将产学研用一体落到实处。

  三是共探专创融合的创新发展体系。专业集群依托理论课程和工程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团队,形成“依托企业生产实践、申请创新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完成毕业设计”的“四段一体化”递进式创新发展体系。学生通过“真正地实践”“真正地创新”,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能、创新精神及学科素养,实现高质量升学就业。

  四是共研多元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参与的全面化、常态化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双方组建督导队伍,开展教学运行管理、学生服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三线监控”和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社会评校“三方评价”的多维度、全链条质量监控与评价。校企共建资源平台,持续推动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效果。

  “三创新”达到

  育人提质新高度

  (一)价值塑造创新:创造性地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建构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工程意识的课程思政体系,建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育人机制,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素质和育人水平,获批校级课程思政专业1个,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9门,参加思政类大赛获奖5项。

  (二)协同融合创新:整体重构“厚基础、重应用、跨学科、强创新”的“学科—专业—产业”一体化平台

  校内突出专业集群之间的课程建设融合,构建“通识+学科+实践+创新”四大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校外注重应用型科学研究,对接承德市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2022年,学校获批清洁能源(双碳)产业研究院,并累计获批各类项目立项14项。

  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建设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转型示范应用型专业1个、校级产教融合专业3个,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专任教师中,有20多人作为科技特派员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三)实践育人创新:创建“课程—项目—竞赛—论文”工程实践创新创业体系

  校企“双师”通过共研毕业要求、课程大纲等标准,共建与职业场景融合的课程,共做应用型研究项目,共享教研科研等产出,完成师资建设提质创新。获批省级优秀教研室1个,获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双师”占比60%,校企共建20门工程案例实践类课程。

  依托“U(高校)—G(政府部门)—C(企业)”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校企共建课程、共做项目、共享成果。通过实施案例教学、实践类课程,优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00多项。

  (宋松松 尚宇辉 韩伟 顾建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匠心引领 产教融合 宋松松 尚宇辉 韩伟 顾建军2025-02-19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应用型绿色产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 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