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级硕士研究生史国建成功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作为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以下简称“浙研院”)的硕士研究生,他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参与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访学活动,沉浸式体验到该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坚定了考博的决心。访学期间,他修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Python&Stata编程与应用”等课程,参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的学术讲座,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大红楼……“浙研院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采取浙江财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并为每名学生提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访学的机会,这让我们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此外,量身定制的学科交叉课程很好地起到了‘1+1>2’的作用,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升学空间和就业面,提高了求职竞争力。”史国建说。
早在2021年,浙江财经大学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就已初具规模。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高等研究院和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新型管理模式。浙研院是学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校际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学校以新财经改革为引领,着力构建研究生“新培养体系”,探索“跨校协同·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研究生教育新机制和新模式。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正在加快为财经领域赋能,推动行业快速发展,重塑未来产业形态,我们迫切需要再造‘新学科体系’,重构‘财经×科技’‘财经×数智’的交叉学科体系;再造‘新培养体系’,聚焦如何培养高情操(Morality)、高能力(Ability)、高素质(Quality)的人才(MAQ型人才),在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财经×科技’‘财经×数智’‘财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魏江表示。
以问题为导向
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学校以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契机,通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合作,以跨学科交叉性质的问题为导向,瞄准学科前沿及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三个“一号工程”开展探索性研究,明确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方向。
2018年,学校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商科、人文社科以及理工科等学科领域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DTP),共同开展数字经济与创新创业、金融管理与金融科技、公共管理与智慧城市等新兴重大问题攻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层次人才。
2021年,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浙江研究院。浙研院瞄准学科前沿开展探索性研究,对应用经济学等传统优势学科进行升级改造,促进应用经济学与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交叉融合;通过重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设交叉课程等举措,探索研究生学科交叉跨校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新财经高层次人才,赋能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
以项目为支撑
推动科研守正创新
浙研院硕士生左立国在校期间撰写了多篇咨政报告,获肯定性批示3次。他参与的研究成果,多次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并被转换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政策。自入学以来,他便在导师的带领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整理与总结,共形成了300余万字的材料。
近年来,学校以“扎根浙江大地,服务浙江经济”为导向,实施研究生科研训练计划(PRTP)。以“知行浙江”研究生社会调研、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和研究生“博文节”等项目为载体,让研究生深入了解浙江省省情、民情,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助力联培研究生成长。设立研究生学科交叉项目,以跨学科交叉性质的问题为导向,定向支持研究生开展交叉学科研究。自项目实施以来,已有81项研究生“学科交叉科研项目”获得立项资助。
多学科交叉融合
建设高质量课程与教材体系
在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华汉的学习课程清单中,不仅有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课程,也有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大数据技术类课程,以及研究碳中和、碳排放等前沿话题的课程。他在学校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和田野调查项目的资助下,深入研究中国碳排放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在Energy Economics(《能源经济学》)、Energy(《能源》)、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专家系统与应用》)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
为促进跨学科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提高交叉学科研究生教学质量,学校积极推进研究生学科交叉课程与特色教材建设。建设课程明确为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目标服务,要求不仅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要重视跨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课程建设负责人由师德师风好、学术造诣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通过2—3年的建设期,形成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件教案、教材等学科交叉课程资源并投入课程教学。自交叉课程立项建设以来,学校已建设大数据与财税政策分析、大数据与产业政策分析、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19门研究生学科交叉课程,已立项《绿色营销:价值视角》《数字货币》《图像数据挖掘》等15本前沿交叉教材建设项目。
导师团队合作
提升跨校培养质量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校及合作院校的师资力量,同时调动多学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对于入选“学科交叉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的研究生,学校实行校际导师团队指导模式。导师组成员包括学生所在专业的本校研究生导师,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或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跨校导师。这种校际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的模式,既能发挥不同导师的学科交叉指导优势,又加强了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学科交叉项目”研究生除了每年定期参加两校研究生创新论坛、学科竞赛和案例大赛等学术活动外,还有机会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交流访学3—6个月,学校每学期选派40名左右优秀研究生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访学,接受该校导师的学业指导并参与科研项目。
“跨校协同·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自实施以来,项目已招收硕士生385名、博士生47名(含联合培养32名),学校研究生教学资源得到全面优化,获得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教育部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浙江省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和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团队等76项教学建设成果。联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管理世界》《统计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项目育人成效初显。
未来,学校将继续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际合作,通过项目支撑、多学科交叉融合、校际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等举措,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陈远高 潘旦 施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