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鲁迅美术学院始终秉承“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多措并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教学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艺术+思政”浸润式美育新模式,为新时代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鲁美经验。 红色基因铸魂 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由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鲁迅美术学院始终以鲁艺深厚的红色基因和艺术底蕴为根基,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 学校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文献展览等活动,深入探讨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大美育”格局。通过创排话剧,打造“五育”融合浸润式精品课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开展沉浸式教学与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在课程教学方面,鲁迅美术学院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主渠道”,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例如,绘画艺术学院开展“观绘画作品,学百年党史”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回顾“绘画中的党史”经典作品,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增强了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价值认同。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资源,打造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阵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扩大学校教育的覆盖面,提升育人效果。 学校注重将红色基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和艺术惠民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画学院与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建立“启明星”志愿服务基地,与和平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建立“大手拉小手”志愿服务基地,定期开展美术教育和艺术指导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也进一步厚植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践,从校园文化建设到艺术创作,鲁迅美术学院不断探索创新,让红色校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开展“艺术+思政”浸润式育人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课程思政 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学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工业设计学院在交通工具设计课程中引入红旗汽车设计项目,引导学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振兴民族品牌的使命感;视觉传达设计学院通过红色主题展馆展陈设计、雷锋题材美术作品创作等实践课程,将革命精神转化为艺术表达。此外,红色经典题材艺术创作中心将党史教育融入连环画设计等课程,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学校打破传统教学边界,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联动的教学体系。线上开发“青课”“青讲”等网络思政课程,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党史与艺术经典,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线下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学生作品服务地方文化振兴。此外,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举办“金石峰会”等学术活动,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 学校注重以社会实践为“行走的思政课”,构建“艺术+思政”实践育人品牌。中英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于2022年启动“艺术+思政”实践育人品牌项目,累计开展志愿活动200余次,覆盖社区服务、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等领域。通过“快递小课堂”美育活动,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非遗文化融入儿童教育;联合地方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使学生在服务中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同时,创作优秀作品记录时代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输入”到“实践输出”的转化。 运用多元载体 拓展美育辐射范围 学校以“鲁艺讲坛”为载体,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分享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举办“讲述——红色故事会”活动,引导师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绘画艺术学院以“明初心,知使命”为主题开展“开学第一课”,鼓励新生做有信仰、有理想的艺术工作者。举办“我想对您说”红色主题活动、“重读红色家书 喜迎建党100周年”活动,引导师生在艺术创作中感悟红色精神。 “有画对你说”是学校特色的“艺术+思政”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围绕重大历史事件、时代主题创作主题绘画作品,并通过线上线下展览、作品解读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内涵。“袋袋相传”是学校创新的“艺术+思政”实践项目,学校组织学生设计制作融入红色文化元素的环保袋,将艺术创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此外,学校还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开展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通过讲述校史故事、展示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等方式,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和教学实践。主办“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回顾与展示鲁艺及鲁艺传人为文艺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举办“红色印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院藏文献展”,夯实党史学习教育沉浸式、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这些举措让红色基因在校园内生根发芽。 打造育人体系 彰显学校使命担当 学校坚持“从课堂走向社会”,构建“校地共建+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体系,与辽宁省内外20余个社区、学校、美术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不仅锤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让他们在服务中体悟艺术的社会价值。 学校主持的“红色文化展馆策划与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了一批兼具策展能力与红色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学校设计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展陈方案,将历史叙事与数字艺术结合,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此外,学校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革命遗址,创作主题画作,以艺术再现历史,以创作深化认知。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参与“魏家沟村幸福宜居村景观设计”项目,将美学思维与乡村生态、经济需求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在摄影与影像课程中,学生通过拍摄《三只羊》等作品,关注青年群体与社会现实,在创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类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培养了其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学校积极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传媒动画学院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传播,开发以介绍方言文化为内容的《辽宁方言》数字出版物,通过动态影像《盛京食记》展现辽海文化魅力;景观设计课程聚焦乡村生态振兴,推动文旅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鲁迅美术学院通过“艺术+思政”浸润式美育实践,以红色基因铸魂、以思政课程创新固本、以服务社会立根,实现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赋能”。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大思政”格局,在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之路上行稳致远。 (窦毅 张力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