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批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今年春节假期,文旅市场热度强劲,激活了消费潜力。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就扩大服务消费和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进行部署。《措施》要求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提升产品供给能力,丰富消费业态和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着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近年来,文旅行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一座座城市“出圈”走红,掀起一波接一波的城市文旅热,充分彰显了经济恢复发展的潜力与活力,成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实践。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对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难发现,当下文旅行业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文旅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文化与旅游相互渗透,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另一方面,科技赋能文旅,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正在不断提升游客体验。同时,随着消费需求升级,游客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深度体验,小众、特色文旅产品受到青睐。无论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还是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服务方式,更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游客体验,人才都至关重要。 文旅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批适应行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文旅人才不仅是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更是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游客体验的核心要素。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要求文旅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出色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以及对新兴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文旅人才,既要懂文化,又要懂旅游,还要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旅行业对数字化、智能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文旅人才还应熟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以适应文旅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完善文旅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文旅行业发展新特点,是推动文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构建一套全面、高效、前瞻性的文旅人才培养体系尤为重要。对此,要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跨学科的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要进行持续的课程改革,设立文旅融合专业或相关课程群,涵盖文化学、旅游学、市场营销、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鼓励跨学科选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学院的课程,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建立文旅实训基地,如文化旅游景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为学生提供实地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文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工作,增强实战经验。在师资建设方面,高校则可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或鼓励现有教师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提升文旅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愈加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与服务需求,给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与服务技能带来了巨大挑战。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文旅人才终身学习和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各地文旅企业应为员工持续提供职业培训,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从业人员提供定制化的培训课程。文旅行业的服务性特点还要求从业人员的培训注重实践环节,用实战化的培训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应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旅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学习补贴、职位晋升、荣誉称号等,鼓励从业人员在职参与继续教育,提升自身能力。 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快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重视文旅人才的引擎驱动作用,为文旅行业夯实人才根基。 (作者系唐山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