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安徽省坚持以服务区域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为指向,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纽带,着力培育打造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这一优质载体,为行业企业和产业园区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搭建平台,强化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要素资源导入,以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全面促进其自我造血、自我成长,全面推动其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强化功能定位 围绕产业“建” 推进产教精准对接、有效适配,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要义。安徽省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重点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强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指导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行业组织等共建高水平产业学院,加快企业和学校两端的技术、人才、信息和资源共建共享。 2022年,安徽省教育厅启动实施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计划,在省级质量工程中增设“产业学院”项目建设试点,引导推动全省职业学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为更好地规范和指导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202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改革为主要路径,推动职业院校联合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学院。 目前,全省已首批立项建设鸿蒙开发与应用产业学院等40个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实现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全对接以及对全省16个设区市的全覆盖。 强化校企协同 依托企业“建”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职业院校加快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安徽省通过搭建产业学院平台,着力推动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深度对接与战略协同,全面加强区域产业链与职业院校专业群之间的融合式发展,努力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降本增效。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深度参与安徽省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华为联合其创新生态体系内企业,与省内6所高职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并聚焦产业学院发展和关键办学能力建设,面向安徽省高校启动“华为·安徽”2025产学合作创新课题研究。奇瑞、大众、长安、蔚来等知名车企联合上下游企业,依托合肥、芜湖等地高职院校成立6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为安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持。 相关企业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推动,在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并更加凸显了其主体作用。如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与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安徽战新业务实训基地,打造了云、网、数、智、安、量子、平台七大战新领域36个重点产品89个实训场景;奇瑞汽车支持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并主持特色课程“现代汽车企业生产现场管理”,受到师生、企业员工及社会学习者的一致好评,已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 强化标准引领 学校比赛“建” 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型载体,多方参与、多元诉求、多样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其建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安徽省坚持质量为要、标准先行,紧扣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出台安徽省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加强对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并探索施行项目建设的“赛马”机制,确保建设方向不跑偏。 明确校企共建的基本要求。产业学院必须依托高水平专业或专业群,并紧密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合作企业必须为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或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且原则上是生产性、服务性实体企业,须有较好的资信、运营良好。校企须共同组建产业学院理事会并制定工作章程,设立日常运行管理机构并高效运行。 明确“九个共同”的目标指向。在充分征求学校和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课证赛”融通、共同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培养、共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开发认证证书和行业标准、共同攻克技术和工艺难题、共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党建和思政教育,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内容。 明确动态管理的运行机制。省级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安徽省财政对立项项目给予启动资金支持。立项遴选不预设门槛,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对照建设目标,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自主设计并规划年度建设任务。项目建设期3年,建设周期内每年动态评估并建立退出机制,建设期结束后组织开展综合评估验收。 强化制度供给 创新机制“建” 加强有效的制度供给,充分关切并维护有关各方合理的利益诉求,是激发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载体改革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安徽省坚持高位谋划、系统施策,支持并赋予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推动产业学院建设走深、走实。 强化人才支撑。将产业学院引进的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纳入安徽省4.0版人才政策支持范围。支持职业院校通过核定特设岗位等形式适当优化产业学院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赋予产业学院聘任企业兼职教师自主权。支持职业院校教师按程序到合作企业兼职、开展学生岗位实践指导、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或技术攻关,可按规定取酬。产业学院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途径所获取的收入,扣除必要成本后,可提取60%用于劳动报酬。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按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合理分配。 强化项目支持。支持建设成效好的职业院校申报科技研发平台和项目。鼓励校企协同创新,对单个横向课题实际到账总金额超过30万元且通过验收的,视为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统筹科技创新、制造强省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等政策,对合作企业予以激励和支持。 强化政策保障。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各市人民政府等共同发力,支持产业学院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赋予产业学院技能人才评价自主权,支持其经评估备案程序后,面向毕业年度学生、合作企业职工等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在已建有省级以上产业学院的应用型理工类院校中,遴选基础较好的学校,试点开展产业工程师初级、中级职称自主评审。(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教育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