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6 星期四
倾听青年声音 触摸时代脉搏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有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然而,互联网环境里,形形色色的信息不断涌动;舆论场中,纷繁复杂的热点新闻“你方唱罢我登场”。如何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培育青年的志向理想?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和关心青年成长的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评论写作恰恰可以成为一个载体、触角,记录青年的思想律动,引导青年与时代对话。

  自2021年3月开办以来,《中国教育报》每周二的“青年说”栏目已经走过近4个年头。4年来,有超过50所高校的新闻学院负责人、教师及业界青年导师,带领数百名大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探讨各种社会热点话题。“以写作助力学生向阳而生”“打造助力新文科建设的媒介园地”“引导青年积极与时代深度对话”……4年的时间里,新闻学界对“青年说”栏目寄予了高度的期望和评价,坚定了我们开设栏目的信心,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在“青年说”的舞台上,一篇篇热气腾腾的评论作品展示了当代青年的思想深度,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大学生专业水平和思想的多元视角,教育评论也因此充满青春的朝气。

  如果把目光聚焦于2024年的“青年说”,青年大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的态度、敢于向生活发问的勇气、耐心自我剖析的冷静,以及内心长存的善意、乐观和家国情怀在一篇篇评论作品中涌动沸腾。例如,针对青年群体中出现的“词穷”现象,他们找到丰盈自我内心的“药方”;看到网暴对青年的伤害,他们呼唤加速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期待网络空间成为传递善意与温暖的桥梁;对于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就业歧视问题,他们选择正视,表达“法律必须明察秋毫”的锐见;面对“今天的青年学子如何爱国”的时代之问,他们认为拳拳爱国之心应该通过理智的方式从线下延伸至线上……

  当下,青年面临的机会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和写作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不断探索新知、渴望向上成长的精神面貌,以及逐渐清晰的志向理想。《何以动人,唯其真诚》《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寻找“真我”》《寻找“张怀民”不如成为“张怀民”》等一系列作品,既是他们对论文致谢词走红、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网梗“怀民亦未寝”流行等文化现象的反思,更是他们对自我成长之路的清醒认识。拒绝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他们在写作中校准自己的航向,希望自己能够回应时代的困惑,将自己的学习研究与家国乃至人类的整体境遇紧密联系起来。

  “青年说”栏目所呈现的数百篇作品,记录了编辑部、导师与学生共同走过的足迹。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新年伊始,编辑部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等院校的专家推选出10篇“青年说”佳作,最终与读者见面。同时,我们邀请一些同学和教师讲一讲他们的感受。

  时光如金,感恩与所有“青年说”作者的相遇,感谢他们的指导教师以及高校新闻学院负责人对栏目的倾情支持。期待2025年,我们在“青年说”的舞台上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生发出更多鼓舞人心的力量。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 02倾听青年声音 触摸时代脉搏 本报评论员2025-01-16 2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