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助推器”,是落实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要“承载体”,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组合体”。2022年12月,教育部确定建设17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以下简称职教国培基地),并公布了名单。职教国培基地由31所普通高校和139所高职院校组成,按照19个专业大类划分培养领域。如何发挥职教国培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品牌基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是职教国培基地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 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包括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教学育人实践能力。职教国培基地承担“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和名师(名匠)、名校长培训,项目设计需要将实践能力提升作为出发点。在组织管理上,要形成项目主导,构建企业、院校和实训基地的培训协同机制。在项目实施上,可采用菜单式、模块化课程,针对学员需要设计个性化培训计划。在基地建设上,可采用校企共建、企业内部实践和公共实训基地等多中心培训基地模式。在师资队伍组建上,应以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选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技术技能人才中的劳动模范、技能大师和具有高级或以上职称的产业导师等组成名师、大师、导师团队。在培训资源上,可构建以教学成果奖、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和企业实战案例为素材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案例库。在培训评价与考核上,可根据情境学习理论,采用案例考核、实践考核和增值评价为一体的培训评价方法。 对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构建标准体系是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 标准是职教国培基地项目设计与运行的基础,是保障“职教国培”项目质量的准绳,是评价项目和基地建设的依据。从内容来看,职教国培基地标准主要包括基地标准和培训课程标准;从类别来看,职教国培基地标准分成共性标准和按专业大类划分的标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是职教师资培训的基本标准,建立了“四条通用标准+三级发展标准”的标准框架。其中,“四条通用标准”是师德为先的政治标准、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理实一体的教学能力、对接产业的发展要求,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将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放在首位,其次强调“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性、职业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三级发展标准”重在定量明确,主要是针对初级、中级和高级教师达到不同水平和程度的具体要求,体现发展性。中职学校从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三个维度评价“双师型”教师;高职学校从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四个维度评价“双师型”教师。职教国培基地标准应对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中的要求,在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主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研究项目或科研项目的能力,增强学术论文、教学研究成果、著作或教科书的撰写能力,提升参与或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类、教学成果类、科技发明类奖项的竞争力等方面加强培训。 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职教国培基地建设的跨界性 产教融合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由之路。170个职教国培基地由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组成。这些企业有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企业。牵头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培训指导专家委员会、培训执行团队和培训管理团队;共同商讨职业院校名师培训方案,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职业能力认证课程;及时修订培训内容,将产业和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培训教材,为教师提供来自企业生产运营的实战案例包;在评价上,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科研项目,发挥企业在评价方面的主体作用。 发挥数字化转型的引领作用,加强职教国培基地数字化培训建设 职教国培基地担负着赋能“双师型”教师数字化素养和能力提升的重任,在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培训内容和培训管理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基地向数字化职教国培基地转型。在培训资源方面,可通过组建联盟的方式,在培训项目结束后,留存培训课程数据资源,建立同一类型或同一行业培训资源库。在学员管理方面,可合作建立或单独建设学习者个人主页,建立教师培训的“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留存接受培训教师的学习数据,展示培训成果,为教师培训进行数字化画像。“双师型”教师数字化素养和信息化能力是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职教国培基地应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企业真实案例和先进技术,解决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三高三难”,服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同一专业不同地区教师或不同专业教师的虚拟教研室,为他们解决同一科研课题、技术难题提供商讨空间和活动,也可共同为学生开设课程。 (作者单位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