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特色化、实践化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化学化工人才。 采用“3+1”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前3年在校内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大四进入企业和社会参与见习与实践活动。这一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学习路径,确保他们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在理论学习方面,学院开设了一系列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化学化工领域的基础理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验技能训练方面,学院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实验课程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等多个层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见习和实践活动方面,学院与多家企业和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学生在这些平台上进行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在见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利用地方资源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吉首大学位于武陵山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林资源及独特的矿业、材料产业、食品产业。另外,湘西地理环境独特,存在3个自然带,即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含硒带、植物群落间的亚麻酸带,为化学化工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来,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围绕武陵山区的锰、锌、钒、杜仲、猕猴桃、莓茶等优势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并取得丰硕成果,在《德国应用化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共计1万余次,获得国家专利115项,国家、地方等标准31项,开发了六大系列42款产品和31种新工艺,培养了化学化工类应用型创新人才。 利用国家平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化学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杜仲综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别教学科研平台,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学院通过实验室开发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创新项目,利用国家平台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学院瞄准武陵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植物资源,申报了多项与矿产、植物资源相关的科研项目。 通过参与这些科研项目,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历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术成长,还能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采用导师制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行导师制,确保每名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就选定导师,全程培养,直到毕业。这一制度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与导师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学院为每名学生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导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科研计划,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以学科竞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近年来,本科生获批各级科技创新项目12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79篇,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项187项,7篇研究生论文获评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学院获得学校2022—2023年“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奖”。 同时,学院教师以赛促教,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级别、省级教研教改课题24项,发表教改论文41篇,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别一流课程2门;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0项,项目经费1591万元,发表论文237篇,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1项,技术转让为地方企业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化学学科成为ESI全球前1%学科;学院成功申报了酿酒工程专业和湖南省绿色矿冶与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学院在科研方面的实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 未来,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学化工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吴志祥 李佑稷 刘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