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7 星期二
青年说

唐远清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回放

  近年来,互联网上不知何时涌现出一批“momo大军”,他们用着同一个昵称、顶着一模一样的头像,混迹于各大社交平台。这其实是许多年轻人隐藏身份和逃脱算法控制的“马甲”。

  主持人语

  年轻人在互联网上“隐姓埋名”有多种原因,但逃脱“算法围城”和信息茧房、反抗算法收割,成为近来不少年轻人纷纷加入“momo大军”的主要目的之一。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年轻人抵制算法收割的努力是否有效?治理算法收割、推动算法向善,除了靠网民的自我避害,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让我们听听同学们怎么说。

  “反抗算法”旨在夺回数字世界的自主权

  揭其涛(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级博士生)

  “momo”这个看似可爱的昵称,实则是年轻人对算法困扰的无声抗议。在算法构建的数字世界里,每个人的网络行为都被精确记录、分析和预测,越来越多人被禁锢在算法构建的舒适区中,逐渐失去了接触多元信息和观点的机会。这种信息过滤机制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们的兴趣爱好、社交关系、行为习惯等数据被商业平台肆意收集和使用,个人在数字世界中的自主权正在逐渐丧失。

  反抗算法,实际上是年轻人试图夺回个人在数字世界中的自主权。“momo”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数字原住民对算法统治的本能反抗。通过使用统一的昵称和头像,年轻人试图在数字世界中构建一个“匿名共同体”,以集体力量对抗算法的追踪。这种匿名化策略不仅是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更是对算法的一种消解。

  它不同于传统的激进抗议,而是采取了一种温和且智慧的策略:通过集体的“消失”来实现个体的“存在”。当无数个“momo”在网络上活跃时,算法难以准确识别和追踪个体的行为轨迹,用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算法的控制,以此获得更大的认知视野。他们在算法的夹缝中寻找新的生存之道,在看似服从中实现了另类反抗。

  在这场与算法的博弈中,“momo”现象只是一个开始。它提醒我们,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护个人在数字空间中的主体性,无比重要。

  挣脱算法控制的枷锁

  杨昊月(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2023级博士生)

  算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网民困于其编织的“枷锁”之中。但一些人并未选择沉默或屈服,而是以各种创意无限的方式,向算法发起“突围”。

  为何这届年轻人想要对抗算法?算法编织的精密网络,对我们的注意力和自主性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信息泛滥时代,注意力已成为稀缺资源,而算法却以精准的推荐机制不断吸引我们的眼球,“猜你喜欢”“感兴趣”以及重重嵌套的推荐链接将注意力强行吸纳,将无限的远方压缩在“推送”“热点”中,让我们在海量信息中迷失自我。更有甚者,算法限制了我们的信息选择权和决策自主权。当我们越来越依赖算法进行决策和判断时,也逐渐被算法系统所塑造和掌控,容易失去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年轻人作为新时代的探索者,修炼的是一种在算法海洋中保持清醒头脑的能力、对事物的批判能力,而非对算法推荐的盲目接受。对于年轻人来说,找回第一人称的生活视角,才是告别算法束缚的可行之径。与其害怕被算法“定义”,不如主动书写自己的人生。不必盲目追随算法的“热门”与“潮流”,而是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体验世界。

  各类平台与开发者也应该洞察年轻人的“算法焦虑”心态。在算法设计上,应更加注重用户的自主选择权,避免过度干预用户的决策过程。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优化算法与用户的沟通方式,让年轻人不因算法的“标签”而羞愧,不因算法的“局限”而躲避。让算法成为服务人类的工具,而非控制人类的枷锁。

  以算法向善构筑清朗网络空间

  杨君(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博士生)

  近年来,“momo大军”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兴起,年轻人以其独有的方式“硬刚”算法,引发了人们对算法的再审视。一方面,算法塑造了人们的在线互动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了更个性化、更贴心的服务。另一方面,在算法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算法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对偏好的预测,算法只向用户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使得用户的视野越来越狭窄,难以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这既限制了个人的认知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创新进步。其次,算法有可能侵犯用户隐私。算法在应用时常常出现过度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的问题。这限制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自由选择和表达的权利,也加深了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焦虑。

  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以算法向善构筑清朗网络空间。首先,注重算法伦理。算法开发者是第一责任人,在设计算法时,应遵循保护隐私、维护公平正义等基本的伦理原则,尊重用户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用户能够自主掌控自己的在线体验。其次,注重监督问责。立法机关要完善相关领域立法,为算法发展确立法治规范。政府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算法应用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强化算法责任和问责。最后,提高用户素养。要提高网络用户的数字素养,提升他们对算法的认知和理解,使其能够理性看待算法推送的内容,避免盲目迷信和过度依赖。

  算法作为一种强大的技术工具,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算法的应用和发展要更加注重用户的需求和权益。要强化规范和引导,将算法打造成为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而不是使其异化为限制人们自由的枷锁,实现算法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青年说 2025-01-07 2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