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财经大学利用身处改革开放前沿、数字技术先发地区优势,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提升人才的理论思考力、实践创新力和社会服务力为目标,以“一个品牌赛事的高质量发展”为载体,汇聚政府部门资源、行业资源和学术资源,让学生直接进入复杂的现实经济、技术发展、税务征管和学术研究互动场景,探索出一种可实践、可推广、可评价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税务人才。 一是瞄准行业需求,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组织行业税务专家召开税务人才培养研讨会,共商新时代高层次应用型税务人才核心能力素质结构,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法务、财务及数字经济、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前沿知识探索,使学生知识结构与行业需求有机衔接。推进核心课程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授课,使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有机结合。发起并连续举办“全国本科院校税收风险管控案例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引入真实税务场景,促进知识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全员参赛机制检验人才培养成效。 二是汇聚多方资源,搭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国家和浙江省税务部门、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浙江省注册税务师协会、天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汇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税务师事务所及高校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共建大赛平台、税务师产业学院、联合培养基地、实践基地,搭建合作育人体系。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协调行业资源,实现校企联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税收治理能力提升,并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应用场景等育人条件支持。学校依靠人才智力优势强化社会服务能力,获取办学资源和协同育人的长期支持,并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和创新成果转化。 三是突破体制惯性,建立师生共同成长、协同激励机制。提出“师生共同成长”理念,解决单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导致的人才培养主客体激励不协调的问题。全面提升校内导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序选派青年导师赴税务部门、事务所挂职;校内师资与行业专家合作开发建设课程资源,制定课程大纲、开发教学案例库;实行校内外导师同上一堂课制度。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利用大赛的典型效应和溢出效应,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打造师生共同成长新生态,建立一体多翼研究式学习新机制。 以大赛平台驱动的税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并引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一是人才培养效益显著提升。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本科生高考录取位次稳步提升,近4年,税务专硕考录比约10∶1,近80%毕业生进入税务机关、知名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就职,用人单位综合满意率超过95%。学生满意度持续提升,近5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效果总体满意度提高到96%以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稳步上升。近5年,学生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税务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优秀实践成果、优秀学位论文奖励30余项;大赛平台育人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基于大赛搭建的“免试入职”平台,累计为校内外300余名高校学生提供优质就业岗位。 二是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增加。立项省级教改项目5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虚拟仿真教学项目1项,获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2项,获国家、浙江省批示20余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支撑税收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际税收本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税务专硕教指委示范课程1门、各类省级课程9门;入选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7个;承担税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案例分析报告标准研制工作。专业导师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等国家级别荣誉以及浙江省“三育人”岗位建功活动先进个人、浙江省师德楷模等省级荣誉。 三是育人模式受到一致好评并在兄弟高校广泛推广。赛事平台驱动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获得国家税务部门肯定性评价;大赛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发展成为全国规模大、规格高的财税类学科竞赛,累计吸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500余所院校,财政学类、法学、会计以及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2万余人次参赛;在财政学教指委、税务专硕教指委年度会议上,学校育人模式受到一致好评;兄弟高校来校学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经验81人次;产教融合共同体税务师学院入选浙江省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典型案例。 (高琳 张帆 付文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