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背景下,能源动力领域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培养适应这一变革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积极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能服务新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思政引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院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展现了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能力以及作出的贡献。 明确培养目标,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随着“双碳”目标的纵深推进,基于甘肃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学院主动对接新能源行业需求,明确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研究生培养目标:面向新能源产业,培养既懂基础理论方法又懂技术应用与工程管理、既具备国际视野又扎根地方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新能源和动力工程的前沿技术,还需在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力系统、新能源电力装备、新型储能等领域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地方经济和新能源行业转型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一是基于新能源产业需求重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将“双碳”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中。新设的“储能系统与运行控制”“综合能源系统”等课程,不仅关注新能源前沿技术,还强调政策分析、经济评估与标准规范,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能源领域的复杂性。同时,结合当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增设了“智能控制技术”“机器学习”等课程,培养学生对电力能源行业的理解与适应能力。二是学院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院积极践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实际工程任务为牵引,切实提升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30余项,与新能源企业共同承担50多项科研合作项目,研究生参与度较高,实践效果显著。在科研实践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升了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夯实了基础。 思政引领,厚植家国情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积极践行“专思融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为纲领,通过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院创新性地开展“能源安全与国家发展”系列主题教育,通过深入解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帮助研究生理解能源革命与国家能源安全的深刻联系。在专业课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如在“综合能源系统”课程中,结合三峡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历程,讲述中国水电工程师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感人故事;在光伏、风电等专业课程中,讲述甘肃在全国较早推进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建设,从无到有,见证中国新能源事业一路成长的故事。 为强化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学院定期组织“‘双碳’使命”主题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分享能源转型的前沿进展和实践经验。同时,学院还与甘肃省多个偏远地区建立了定点帮扶关系,组织研究生参与农村能源改造项目,通过光伏扶贫、清洁供暖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生。 在科研工作中,学院注重引导研究生将论文选题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鼓励开展绿色能源技术创新研究。通过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行业专家作学术报告,分享能源科技创新的使命与担当。 通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和实践活动,研究生不仅增强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更深刻理解了能源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将以更强烈的家国情怀投身新能源事业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成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先后与昆士兰大学、卡迪夫大学、奥尔堡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方式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学院构建了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培养体系。在联合培养方面,与合作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2+1”研究生培养项目,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研究生赴国外的合作院校学习。同时,学院建立了国际应用能源分布式能源与微网联合实验室,与海外高校共同开展新能源技术研究,为研究生提供国际化科研平台。 学院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会议,分享研究成果。近年来,学院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以先进电气与能源系统为代表的国际会议300人次。在国际会议上,研究生积极发言,多人获得了优秀论文奖和报告奖。这些荣誉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展现了学院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方面,学院建立了国际合作论文写作指导机制,组织经验丰富的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此外,借助学校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的支持,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和发表高质量论文。近年来,学院师生在《能源》《应用能源》《IEEE通信汇刊》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大幅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通过持续推进国际合作,学院研究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和学术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其今后在国际化工作环境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元协同,育人成效凸显。通过以上措施,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3年,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大部分毕业生进入能源行业及地方企事业单位,部分学生赴国内电力能源类“双一流”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科研创新方面,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授权专利40项,多项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学院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省内外10多家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研究生团队获得国家级别奖项8项、省部级奖项20余项,充分展现了优秀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 未来,学院将以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为引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储能技术、智慧能源系统等新兴方向建设。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强化协同育人机制。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规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四是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机制。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学院将着力打造西北地区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高地,为国家能源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到“十五五”末,力争建成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示范基地,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李帅兵 康永强 李欣 董海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