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5-01-01 星期三
扎根秦巴沃土 澎湃绿色动能
——安康学院助力地方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安康市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坐拥“绿美”资源,谋划推动生态旅游产业优势形成千亿级产业胜势。近年来,安康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盯地方生态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学校所长,开展地方优秀文化的挖掘、赓续和创新,促进学术与业界交流合作,为地方生态旅游发展产出一大批运用成果、提供人才支撑、发挥智库职能,以有为有效的服务姿态助力安康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绿色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

  党建引领校地合作

  推动服务政策落实落细

  统一思想共识,凝聚发展动能。坚持党建引领,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学校党委行政部门人员不定期与安康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和事项协调,凝聚思想共识,传递合作信心,压实校地合作事项落实。学校将“党建+社会服务”明确纳入《中共安康学院委员会关于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压实党建引领下的服务工作。学校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等基层党支部主动对接市区校外党支部,到白河“三苦”精神发源地、旬阳县红军纪念馆等地,开展党建联建共建,推动党建工作与地方文旅资源融通发展。

  完善顶层设计,成立研究机构。学校出台《安康学院服务安康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和多项激励措施,为教职员工服务地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定《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明确了服务地方能力在科研评价改革工作中的地位;与安康市政府部门合作共建秦巴生态文明研究院、安康发展研究院,探索安康市生态资源转化有效路径,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安康样板”,赋能安康生态旅游发展。

  擦亮文化底色,推动融合发展。文旅融合的底气是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以陕南民间文化中心和校地共建的方志馆等平台为依托,组建“安康地方古籍文献整理校注”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整理出版地方古籍著作近20部,撰写出版《中国共产党安康历史》等地方党史3部,出版“家训译注”3部,承担《安康通史》编纂任务。组织专家释义“安康精神”表述语及内涵,辅助地方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根据学校教授李春平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5项奖项,李春平的长篇小说“盐道三部曲”(《盐道》《盐味》《盐色》)源于厚重的地域优秀文化,备受文化界关注。

  优化学科结构

  对接专业和区域发展需求

  对接行业需求,提升专业素养。为持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助力学生适应行业需求,学校充分沟通、开展调研、反复论证,邀请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部门、瀛湖生态旅游管理部门等单位相关人员研讨完善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此外,学校还与安康市文旅部门签署产教融合协议,根据专业课程需要,邀请相关人员参与学生实习实训指导、职业素养、毕业论文指导和企业文化教育等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双促提升。学校与瀛湖生态旅游管理部门推动共建安康生态旅游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实施1个专业对接1类政府部门和N个行业企业的“1+1+N”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

  优化学科方向,输送人力资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于2006年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经过近20年的深耕积淀,旅游管理专业已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确定为申硕培育重点学科,在行业和专业内有较高的评价。为持续满足地方生态旅游行业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以茶叶、魔芋、富硒食品为特色的秦巴现代农业学科方向,以及以陕南生态旅游、汉江水资源为特色的学科群。目前,该专业拥有教师26名、在校学生450名,每年毕业生近百名,持续为安康文旅产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为文旅产业发展贡献个人才智。

  强化成果产出

  澎湃文旅产业发展动能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学校紧贴“秦巴明珠·幸福安康”的形象定位,紧盯地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聚焦生态红利,打造教授、博士等领衔的研究团队,强化课题申报和成果产出,出版《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通道的构建研究》《旅游法规实务研究》等专著5部,围绕生态旅游产业链提升、陕南民歌深度融合乡村游、生态康养民宿等领域,申报获批省级、市厅级、校级文旅项目30余项,发表研究安康文旅产业的高级别论文近20篇。发挥科研优势,育成生态产品“金丝一号”“秦魔一号”等新品种,合作培育出的茶树良种“陕茶1号”持续走俏市场,广泛吸引茶饮爱好者。

  充分发挥才智优势,提供咨询服务。教师团队积极围绕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建议,有5名成员担任安康、汉中等市政府部门旅游咨询专家,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学校组织开展安康市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等研讨会或论坛,促进学术界与业界之间的交流合作。围绕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等重大课题,建设有陕南发展研究院智库,完成“安康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安康市‘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紫阳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安康大汉江旅游线路产品策划”“安康市科学技术协会改革试点方案”等10余项编制工作;承担安康市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方案设计和实施工作;教授赵临龙等多名教师被聘为安康政研智库专家和单位顾问。

  着眼行业标准建设,促推稳健发展。聚焦行业标准建设工作和产业规划建设,主持完成《安康市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30)》《“十四五”旅游康养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的市域布局研究》《安康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安康市中心城区新建四星级五星级饭店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等规划、方案和制度40余项;主持起草《安康市生态旅游促进条例》地方性法规。参与制定《精品民宿建设与运营服务规范》和《农家民居(精品农家乐)建设与服务规范》2项地方标准和1项团体标准。受聘组织、指导涉旅企业人才引进工作3次;连续多年协助安康市文旅部门开展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持续澎湃安康文旅产业发展动能。

  (本文系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项目“新质生产力政策背景下安康市数字乡村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AYQDZR03]阶段性成果)

  (屈玉渊)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4扎根秦巴沃土 澎湃绿色动能 屈玉渊2025-01-01 ——安康学院助力地方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 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