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论
2024-12-30 星期一
增强科技支撑力 有力服务国家战略

  事件回顾:6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隆重召开,象征国内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了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9月,教育部、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12月,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南京开幕……

  强大的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体现。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尤其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高端科技成果“顶天立地”,高校科研引领国际前沿。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同时也是基础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6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隆重召开,象征国内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了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除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均来自高校之外,高校斩获“三大奖”的数量占比超过六成,也再次彰显了高校在科研领域的引领地位。12月,《自然》发布2024年度十大推动科学发展人物榜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的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双双入选,中国学者在年度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产生全球性影响。国内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与国际科学界的年度评选,显示出中国高校不但在前沿科技领域拥有深厚实力,也为全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有组织科研点燃创新引擎。11月,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双一流”建设工作情况。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双一流”建设高校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学科等国家急需领域加强了布局,实现了重点突破,打造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新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和产业发展中,高校科研团队和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科研团队在科研攻关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组织科研模式,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也显著增强,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动力支持。

  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老大难”问题加速破局。9月,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报告通过对4028家高校院所的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超过2000亿元。而2019年这一数字是1085.9亿元,仅仅4年时间就接近翻倍。今年1至11月,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5.5万次,同比增长19.1%。这些数据意味着科技成果转化这个“老大难”问题正在加速破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科研界和产业界,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正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12月,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南京开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关键在于识别筛选出真正具有商业潜力和转化价值的成果,需要有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红娘”和技术经理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有望成为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纽带,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4年,我国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未来,持续提升高校科技支撑力仍然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任务。

  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正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号角也已吹响。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也有责任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积极更有力支撑。通过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努力,相信我国高校将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 02增强科技支撑力 有力服务国家战略 陈先哲2024-12-30 2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