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3月,教育部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此次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3389个专业布点,数量之多为历年之最。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获表决通过。9月,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10月,《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世界教育强国的显著特征。回顾2024年,教育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部署要求,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人才竞争力加速提升。 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加速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今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设置工作,以更加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2024年,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是2024年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改革的亮点举措。本次调整力度空前,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受到重点聚焦,新兴专业优化布局,急需紧缺专业布点不断扩大,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显著提升,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更加有的放矢。高校正不断以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聚焦提高创新能力,彰显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导向。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获表决通过。学位法直接呼应着国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之需,明确把学位分为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等类型,构建起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二元学位类型。学位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学位工作和教育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对于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0月,《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先后发布,强化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导向。这些彰显中国特色、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路径的重要顶层制度设计,为高校探索多样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分类精准培养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引,彰显了鲜明的实践创新导向。 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月,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召开,会议要求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部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理念再深化、质量再提级、范围再拓展,以科技和产业前沿问题与实践助推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5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会议要求持续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9月,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发布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课程、能力标准、工作指南。近年来,教育部全面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不断深化重构工程师培养体系,共有32所大学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学院建设高校行列。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工程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全要素标准体系。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大国工匠培育取得突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要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不断优化,2024年拟招生专业点共66870个,与2023年度相比,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销专业点5052个。新增专业紧密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服务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旨在引导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民生紧缺需求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精准性和适应性显著提高,也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多与自身兴趣和潜力相匹配的专业选择。 过去一年,我国努力从法律政策、育人理念、实践路径等维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筑造了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制度保障和助推机制,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有助于推动我国在全球人才竞争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展望未来,人才竞争力应牢牢把握高层次创新型培养方向,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变革,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持续提升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实践等的适配度,推进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同时,高校人才培养应以深度参与创新、推进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为目标,持续推进“四新”关键领域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度。要持续保持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全面落地,营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着力培养大国工匠。相信我国高校将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