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因素,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智力保障。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黄河流域仅有的一所水利特色本科高校。近年来,学校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大力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具有水利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积极探索践行具有华水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234”新思路,实现了人才培养新突破。 一个目标:明确新时代治水兴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立足新时代治水兴水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健全人格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突出,能够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新时代治水兴水拔尖创新人才。 两个维度:第一课堂基础育人和第二课堂拓展育人协同发力 完善第一课堂基础育人体系。持续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夯实学科基础,在具体课程体系设计上,既体现学校统一的基本要求,也充分发挥各院(系)专业的特点和自主权,打造具有华水特色的“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课程体系。不断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限制,强化学科交叉教育。鼓励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强化文理工农交叉融合,推动人文素质教育与理工农科教育协同发展。 健全第二课堂拓展育人体系。实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构建层次分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科研训练、课题项目、学术活动、学科竞赛等为一体的第二课堂多元研学体系。 三项内容:强化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三项综合培养 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加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新增项目式课程,加大专业选修课比例,突出学科前沿和跨学科交叉融合,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术能力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着力构建课程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四位一体”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探索智能实践教学新形态,在完善验证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创新性实践教学,深入推动实践教学革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创新精神培养。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造性实践,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不断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打造“社会文明与科学素养”“人工智能+”等围绕学科前沿方向的通识课程,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个保障:师资队伍、科研创新平台、体制机制和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工程,坚持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有机结合,增强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强化教师能力提升,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育培训体系。 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学校深入推动实验室共享机制,引导本科生早进实验室。加大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力度。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加快特色行业学院建设,提升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与规模化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持续加强企业冠名班建设,促进师资双向流动。推动规模化企业与学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服务基地。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健全校院体制机制建设。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制度文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跨部门有组织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深入发展。学院确立可量化、分阶段实施目标和实施计划,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逐步落地。 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充分利用首批高校场馆类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和全国水利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水文化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省级社科研究基地,以及沉浸体验式“水文化馆”等,全力建设具有水利特色、区域特点、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为治水兴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擦亮底色。学校荣获“全国党建示范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华水苇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连续6次被评为河南省本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一类院校”,连续3届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 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本文系2024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基于‘新工科’建设的水利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JGLX0017]阶段性成果) (李彦彬 王笃波 周冠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