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2024-12-27 星期五
勤思笃行研好课 教书育人守初心
——二○二四年课程周刊“名师反思录”栏目回顾
  视觉中国供图

  一百秒回顾视频

  反思之中,往往蕴含着进步的动力源泉。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思考、调节教学,完成自我修正,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024年“名师反思录”栏目继续紧扣“反思”主题,邀请10位名师撰文表达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字句之间,有条有理的专业思想、有骨有肉的名师形象,跃然纸上。

  1 什么是好课堂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但好课堂的价值绝非仅是知识传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当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优质的课堂教学才能得以激活。

  数学特级教师齐龙新在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主导课程教学工作。优质的课堂教学或许因为学科不同或教师个性而各具特色,但他认为好课堂总有共通之处:一是能把握素养立意,凸显学科文化本质;二是关注学段衔接、学科整合,重构课程的基本生态;三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高阶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四是优化教学内容,聚焦学业负担结构的调整。这些优质教学品质,无不建立在严谨、有条理的教学逻辑之上。齐龙新认为,发展教学逻辑是提升教学品质的关键,是建构优质课堂的应有之义。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奇和问题带领学生沉浸于数学探索,是特级教师张蜀青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拥有30多年数学执教经验的她,始终认为好的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有抽象的概念和难解的题目,数学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使教学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并能用鲜活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数学。在她看来,虽然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但是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禀赋、爱好和特长,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福建省漳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地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戴志龙在追寻好课堂的道路上,经历了数字化地理教学的三次转变。每一次转变,都让他在专业成长上实现了蜕变式跨越。他深感良好的教育生态应如一方池塘,能生成“活水”,引来“鱼群”“水鸟”,生出“水藻”,使池塘呈现出生机盎然、触人心弦的美景,使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形成互相成就的师生教学共同体。

  2 如何打磨好课堂

  如果说课堂是教师躬耕教坛的“试验田”,那么如何耕耘这片“试验田”,走出教学新路径?在追求“上好课”的道路上,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曾对此展开过思考。名师们更是如此,他们不断潜心钻研、精进教学,打磨优质课堂。

  回首自己的教学成长之路,特级教师郑艳霞认为“磨课”是让自己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今,她作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的数学教研组组长,常常与同事一起相互磨课。不管是自己深思研磨,还是和同伴相互研磨,不管是被别人“磨”,还是去“磨”别人,她总是乐此不疲。磨课20多年,从最初的上好一节课,到后来的上好数学这门课,郑艳霞实现了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专业成长。

  如何将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到课堂,是历史特级教师赵剑峰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常年钻研与经验积累,他理出教学评一体化层层递进、一脉相承的五个环节——学生现在在哪里?这节课要到哪里去?怎么去?是否到达?没达成怎么办?这五项追问,以“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为核心,将学情、目标、方法、评价、补救融为一体。赵剑峰认为,“学”是“教”的根据,“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教”是打通教、学、评三个环节的重要依托,“教学”的恰当定义应该是对学习的组织;“评”是衡量学与教有效性的准绳,是判断核心素养是否真正落地的依据。教学评一体化,实现贯通与融合,才能共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回顾自己从教25年的教学实践,特级教师杨尚上认为上好思政课,需要教师用心、用情、用力教,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构建有意义、有意趣、有意境的思政课堂,从而让学生学起来、爱起来、懂起来、信起来、用起来。她还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把社会当成思政大课堂,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生的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之中。

  图像赋予学生想象与启迪,特级教师陈跃红相信图像思维能够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的一扇窗。作为苏州市相城区文征明实验小学的校长,他在学校倡导文字与图像共舞的语文课堂。他认为文字与图像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图像素养与深度思考能力。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学会了批判性地解读视觉信息,运用语言艺术表达内心世界,从而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个体。

  3 于好课堂中提升自我

  打磨好课的过程,也是教师沉淀教学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从名师的笔下,不难读出他们对教师使命自我认知的升华,细细品来,字里行间饱含对教学的钻研韧劲、对学生的真切关怀,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

  语文学科在跨学科教学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语文学科教研组长杜春焕认为,语文学科要做好跨学科教学,应坚守语文学科属性,处理好融合与分散的关系,把握好双主体教学结构的变化,做到因地制宜。在研究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她对教师这一角色应发挥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她认为教师要能接住学生的“问题球”,打通学科的“边界线”,走向学习的“深水区”。

  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程波是化学特级教师,他利用化学的学科知识打了一个巧妙的比方——如果说教室是化学变化的载体,那么师生的教学活动就如同化学反应,通过交流互动、思维碰撞实现知识、素养的转化、重组和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提高教学效果就是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高效便捷的方法就是使用“催化剂”。由此,他认为教师要做学生成长的“催化剂”,通过保证“催化剂”的高效性、持续性、稳定性、选择性,做好“激趣、启思、体验、适切”,帮助学生扬其所长、不断发展。

  在特级教师林春曹看来,探索更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样态,理应是教师的责任担当。为此,他常年坚持写教学反思,静心复盘,逐渐明晰了一条语文教学的新路径——回归生活,以文育人。课堂上学生的精彩作文让人惊艳,他亦赞叹,但并不将此全部视为自己的教学功劳,而是进一步思考学生笔下这些灵动的文字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在他看来,是阅读与生活两种元素的结合,让学生找到了表达的自信与乐趣。他认为,语文学习应该回归生活,不变的文本、流变的生活,总会在课堂中的某一个环节,被激活,被链接,从而产生超越文本阅读的新体验,产生超越生活的新表达。

  “名师反思录”

  2024年目录

  ●3月22日

  郑艳霞

  《教从磨中来,学在研中获》

  ●3月29日

  杜春焕

  《从“拼盘”走向“融合”——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

  ●5月17日

  赵剑峰

  《教学评一体化的五个追问》

  ●6月7日

  张蜀青

  《数学课堂重在引领学生探究》

  ●7月19日

  杨尚上

  《有意义 有意趣 有意境——课堂教学的三重追求》

  ●8月30日

  齐龙新

  《以逻辑进阶激活优质课堂》

  ●9月27日

  程波

  《教师要做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11月1日

  陈跃红

  《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图像素养》

  ●11月15日

  戴志龙

  《引入“活水”滋养教学——我所经历的三次数字化地理教学转变》

  ●

  12月6日

  林春曹

  《回归生活 以文育人——我所追寻的语文教学新路径》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课程教学 06勤思笃行研好课 教书育人守初心 本报记者 胡茜茹2024-12-27 ——二○二四年课程周刊“名师反思录”栏目回顾 2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