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秉承“新工科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原则,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OBE教育理念,并以“与时俱进、面向全球、适应变革、塑造未来”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将专业思政与专业认证相结合,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的主要途径,针对专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及痛点问题,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持续改进机制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确立专业思政与专业认证“双擎驱动”专业建设理念 学院将立德树人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核心理念相融合,确立了专业思政与专业认证“双擎驱动”专业建设理念,实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的有机结合。学院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模式,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策略,围绕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着眼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专业思政的顶层设计、一体化推进,搭建专业范畴内的思政教育平台,以此拓展专业建设内涵,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学院对人才培养规格(包括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进行了完整科学的表述,构建了专业认证和专业思政“双矩阵”,即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课程与专业思政目标的对应关系矩阵,并厘清指导专业内各门课程思政、各个教学环节的育人逻辑主线。其次,学院分解专业思政目标,以课程为载体,修订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将专业思政教育的要求细化和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再其次,学院采用“面—线—点”的改革模式,从“课程群—课程—课堂”3个环节逐层递进,综合运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拓展课程思政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建立“四主体四维度评价模型”,以教师、教学、教案、学生作为评价的4个主体,综合评价教师完成度、教案融合度、教学达成度和学生参与度。 打造“12345”专业内涵建设模式 学院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土木工程行业的变革及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的定位,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有效的“12345”专业内涵建设模式。“1”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2”即确立专业思政与专业认证“双擎驱动”的育人理念,“3”即形成一种以价值塑造为核心的通识课程、以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大类课程和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4”即构建虚实结合的实验类、真题真做的课设类、实地实干的实习类和拔尖创新的科创类“四类混合”实践体系,“5”即形成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条件建设和师资建设“五建”并举的专业建设内涵。 学院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指引下的综合改革思想与举措融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实现了土木工程专业核心内容及其要素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接轨,以及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高度融合。 构建“323”人才培养质量循环提升机制 学院基于OBE教育理念,制定了“三级联动、双重循环和三层递进”的“323”人才培养质量循环提升机制。包括“校—院—专业(系)”“三级”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内外“双循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及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三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工作机制。各环节质量要求及责任人明确具体,基于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补充、修订管理文件和机制文件。建立、修订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机制、培养方案合理性评价机制、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社会评价及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专业持续改进机制等一系列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在机制的指导下,学院定期开展课程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促进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 截至目前,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满足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6月,该专业通过国家住建部门认证,是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缔约国后,全国首批通过认证的土木工程专业。2023年通过复评,认证有效期为6年。 (本文系2023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OBE理念下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升华的探索与实践——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项目编号:Z2023071]和2023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科思政视域下的工学研究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例”[项目编号:SDYJSJGC2023074]阶段性成果) (逯静洲 刘人杰 于玲玲 马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