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跨学科化趋势,桂林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统计+”人才培养新理念,以培养“基础创新能力强、算力技术能力实、知识融合程度高”和服务数字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数智驱动·多元融合·实践赋能”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学院培养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广泛就职于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以及自治区重点、特色经济行业领域、企业,与时俱进地满足数字中国建设、西部建设、新时代统计行业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并服务于“打造广西九张名片”工作。 建立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科研创新”发展的多元融合培养机制。在数字赋能行业发展方面作了充分调研,构建联合培养人才的培养方案;将“统计+”有色资源、环境经济、金融风险管理与大数据等模块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应用统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人才,依托广西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将新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内容纳入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接触到前沿技术和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对接大数据产业链,让学生接触到行业真实的数据和情境;依托广西丰富的农业、旅游和非遗资源,对接产业升级,形成区域特色培养。 通过多轨培养,构建了适用于统计行业新趋势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路径。结合心理育人,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打造自治区级课程思政团队,加强一流课程、教材和师资团队建设。以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为基础,以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政产学研用”五元主体协同实现多轨培养,实行多导师制,探索适用于统计行业新趋势的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路径:鼓励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导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培养了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与数道集团等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实习实训平台,进行进阶式、项目式培养,学生参与企业导师的实际项目30余项,促进专业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竞赛等竞赛,成绩斐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分析技能。同时,为了保证多轨培养持续有效运行,学院构建科学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其一,学生动态选调、滚动进出,全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其二,“校企学研”四位一体,四方共管、共享、共赢,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育人评估指标体系和企业、科研机构产教融合主体作用评价体系。 结合区域优势,构建西部高校“1444”(1个培养目标、4个层次、4种类型、4轮驱动)统计实践教学体系。其一,层次递进提升。对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层次性设计,学生通过“认知、提高、实践、创新”4个学习阶段不断进阶。其二,类型全面覆盖。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设置“验证、应用、综合、设计”4种任务类型,通过不同性质的任务,学生实现从“基础的设计和应用”到“复杂的综合分析和验证”,从而在全方位的实践中掌握统计技能。其三,“4轮驱动”并进。“4轮驱动”具体是指“课程驱动、科研驱动、竞赛驱动、实习驱动”。每个驱动渠道相互补充,帮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4轮驱动”并进的多渠道训练,以及在不同类型任务中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提升创新思维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专业教育、学科交叉融合、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桂林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了“四个转变”:学生学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知识传授从单学科封闭向多学科融合转变,思维方式从简单模仿向设计、批判、系统、创新等多元思维转变,解决问题从虚拟题目向企业真实需求转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实现了传统统计教育转型升级,引起了高教界和业界广泛关注。桂林理工大学统计学科在2024年软科全国排名第31位,位列全国前24%。统计学科教学科研等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丁少玲 蒋远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