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数据与决策的桥梁,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扬州大学商学院统计学教学团队提出了“教学过程多阶段递进助理解、教学方法多角色变化助参与、教学内容多场景应用助实践、考核机制多元化评定助动力、思政内容多主线融入助育人”的“五多五助”教学创新举措,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学过程重构:多阶段递进助理解 团队通过将教学内容分配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来平缓学习曲线,降低了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难度,助力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阶段,教师依托线上平台发布预习内容和预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和完成测试题,总结没学清楚、没测明白的难点。教师汇总预习难点,准备线下教学内容。课中学习阶段,教师结合预习难点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教学过程有的放矢。课程设计包括4个环节,即课程引入、新知探索、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在课程引入环节,教师通过引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知探索环节,教师结合预习难点,采取适当方法解决知识难点;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通过实例练习统计知识;在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程知识点,特别注意预习难点问题是否已解决,以形成学习闭环。课后拓展阶段,教师从统计方法和统计应用两个层面,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教学方法重构:多角色变化助参与 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引导者转变,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角色转化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多元回归时,教师通过播放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关的视频,提问“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是什么?”引导学生列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多个因素。进一步提问“如何定量研究每个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回归研究这一问题。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如,辨析回归与因果关系时,教师为学生提供问题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回归分析描述的是相关关系,加深学生对回归和因果关系的理解。 师生共同推导学习。针对统计学公式推导难这一教学问题,设计出师生共同推导学习模式。例如,讲解回归分析时,教师需与学生共同推导。教师在黑板上推导的同时,学生在草稿纸上推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作为提示;推导完成后师生共同复盘,解决推导中难点。 学生当教师。开展“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站上大讲台”活动,教师挑选难度适中的章节,让学生自备教案和PPT进行课堂讲授。此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重构:多场景应用助实践 教学内容注重应用前沿案例。建立学科领域发展热点项目库,持续完善、优化线上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并学习统计学发展前沿成果。例如,教学回归分析章节时,在课程引入环节引入“中国经济增长”案例,巩固练习环节引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案例,让学生看到统计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理解。 考核机制重构:多元化评定助动力 团队对考核机制进行重构,将学生成绩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包含社会实践调查、统计分析报告、课堂表现等部分,终结性评价为理论测试。形成性评价各部分评价标准严格按照经济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执行,教学环节向学生公布评价标准与要求,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理论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解决社会经济领域问题需掌握的统计学知识的把握。 思政内容融合:多主线融入助育人 团队广泛收集和挖掘课程思政素材,从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学观3条主线设计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将立德树人内化为课程内容。例如,统计整理阶段,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时间序列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统计调查阶段,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诚信、守法的个人品格;统计分析阶段,通过对回归与因果关系的辨析,启示学生要善于质疑,敢于质疑,大胆求真,培养学生科学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科学观。 团队通过上述创新举措,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还使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等思政元素融入学生思想,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课研究专项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3VSZ070]阶段性成果) (赵丽丽 时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