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四川天府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别新区。十年时光转瞬即逝,天府新区迎来了十周年的重要时刻。 十年前,兴隆湖区域还只是一片乡村地带;科学城所在地还只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当时的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新区的发展蓝图才刚刚展开,犹如一张等待描绘的白纸。 十年奋斗,换今朝蝶变,从黄土荒丘到蓝绿交织的优美环境,从羊肠小道到四通八达的智慧路网,从灰墙土瓦到高楼林立、繁华多彩的现代都市。在这一进程中,教育作为民生之本,与新区的城市建设紧密相连,共同谱写着共生共进的华章。 问道——开局之困与破局之路 2014年新区创建,70%区域地处农村地区,学校总数120所,其中市级以上优质学校仅28所,学生总数6.4万。教职工总数0.85万,其中国家省市名优教师103人次,研究生学历层次教师占比仅0.9%,与区域能级、百姓期待有较大距离。 如何破局?改革落子,这是新区教育人的共识! 不过,虽有综合改革的想法,却迟迟没能落地,“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新区在等待一个契机。 2018年2月11日,国家领导人视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以此为契机,新区教育人提出了以共享理念推进综合改革,构建了“1345”工作体系,即: 锚定“一个目标”:争创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样板区。 坚定“三个导向”:服务人才、服务产业、服务营城。 统筹“四大举措”:党建引领、政府部门主导、多元合作、分类办学。 实现“五大转变”:服务人群由户籍人口向服务人口转变,经费保障由保障教师向保障学生转变,功能定位由保障基本民生向服务产业并举转变,教育质量由低位均衡向高品质多元供给转变,教师观念由“等书教”向“找书教”转变。 新区人鲜明地提出了“共享教育”理念,构建了共享区域教育实践模型。 “共享教育”理念,就是以“四个立足”为指引,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抓住“教师、课程、课堂、评测、资源、机制”六大教育领域,开展区域教育全要素大共享,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共享区域教育实践模型是以政府部门统筹为核心,依托资源共享平台和共享教育研究机构两个支点,通过全学段、全学科、全覆盖的方式,推动全区所有学校共同参与教育实践。最终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培养具备中国灵魂、国际视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这个系统谋划中,新区把共享理念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重构教育生态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走出了一条以共享理念系统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人民性、普惠性、公平性、可及性的新路。 寻道——共享教育理念实践 共享探路:乡村学校、初步共享,引进优质教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模式 2015年,新区与高等学府深度合作,开展教师培训。 2016年,新区携手省市教科院及市普教处,共同构建了一支专业、高效的教研员队伍。 2017年,新区推出引进人才自主发展战略,通过引进名校长,带动名师加入,自创新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教育品牌。同时建立了“横向联盟 纵向贯通”的五大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内教师共享、课堂共享、资源共享、学校共优。部分学校开始通过“学校+冠军、学校+协会”等方式解决了场地、设备、师资等问题,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资源。 天府新区第一小学作为首所在科学城片区扎根的学校,校长谢东云带领学校教师探索出课后延时服务的新模式,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好评。 新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系统思考,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积极拓展区内共享范围,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共享拓路:城乡融合、特色共享,搭建特色师资平台,赋能体教融合改革 经过4年的实践和蜕变,2021年7月,新区在全国首创体育教师共享中心,通过该平台构建了一支多元化、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打造教育强区、落实“五育”并举提供了可能。 共享之路越走越宽广,2022年,体育教师共享中心改组成立天府教师共享中心。其服务范围从体育延伸到艺术、劳动、国防、思政、科学、心理健康等多个教育领域,截至目前,教师共享中心已经累计入驻包括退役运动员、体育名师等在内的2000余名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排课走校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教师共享中心搭建师资“蓄水池”,建立师资准入、岗位聘用、培训提升、考核评价等服务体系,实行共享师资“先入驻,再培训,后上岗”;建立“区管校用”新机制,打造新区教育人才的聚集地,形成共享教师多点执教的走校教学模式;建设“共享资源库”,整合运动场馆、博物遗产、红色基地、科研设施、乡村文旅等社会教育资源,开发菜单式选师选课IT系统,规范开展课后延时服务,获评教育部门“双减”典型案例,被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为共享教育提供了新区经验。 共享成路:全面覆盖、融合共享,优化资源共享平台,赋能区域资源大共享 如何不断提升新区高质量发展,将“共享育人”理念根植于教育实践呢? 新区教育人通过系统思考、形成机制、整体设计,结合在全学段、全学科的实践,通过教师、课程、课堂、评测、资源、机制等多个共享教育关键环节来践履“五育”融合。 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涌现出了一批批优质共享师资,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老党员……他们带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走进校园,共讲党史“百堂课”,以十万学生带动十万家庭全域全员共享党史课堂。 不仅如此,天府新区还精心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共享课堂。以“学生发展第一”的教育初心,打造的共享高质课,破解了乡村与城区、创新体制与传统公办学校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围绕订单式课后服务,开展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双学”天府好课堂探究,推动“双减”有效落地。体育、教育、设计、文学、音乐……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纷纷登台,分享他们思考与探索的“天府冠军”PED讲堂。 “体育其实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在十五六岁前,我几乎没有赢过,但我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尝试、挑战,最终登上了奥运领奖台……”奥运冠军冯喆如此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奥运经历。自2022年到2024年10月,这样的“天府冠军”PED讲堂已举办了70余期,线上线下同步直播,让数以万计的学生、家长、教师和市民受益无穷,成为一个让智慧与灵感碰撞的舞台。 共享课程也是天府新区教育的一大亮点。青少年青春期大讲堂德育课程、科学教育30分钟“研学圈”课程、体教融合课程、迎新春贺新年教育IP美育课程…… 劳动教育共享课程更是天府新区的一张闪亮名片。2030余名专兼职教师,19所示范校(基地校),48个共育基地……共同编织着劳动教育的美丽画卷。麓湖小学“劳动+非遗”项目,每学期开展1—2次羌绣课程,覆盖师生1000余名,师生制作的羌绣作品被作为特色礼物赠予国际友人30余次。南湖小学“劳动+鱼菜共生”项目,每学期开展5—8次活动,课程案例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颁发“优秀案例入库证书”。三星小学“劳动+艺术”项目,其剪纸作品被辽海版国家美术教材《艺术·美术》采用,学生剪纸定格动画《梦回古蜀》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在2023年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天府新区的劳动教育达成度位居全市前列。 躬耕十年,实践探索,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重点预警和特别预警占比下降了5.39个百分点;体质优良率从最初的55.25%提升到70.57%,近视率、肥胖率均呈下降趋势。人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共享领路:科学教育+、优质共享,拓宽资源共享领域,推动全域优质共享 区域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地区的教育能走多远、将抵达何处。天府新区作为全国科研中心,正以科学教育为帆,驶向全域优质大共享的彼岸。 研学圈·共享智慧。2024年,获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新区打破校城边界,统筹成都科学城六大产业园区的成都超算中心、农科中心、航天科工等29家科研院所专业资源,与科技场馆合作,联合打造校外科学实践微基地,构建科学教育“研学圈”。 智慧网·共享数据。建立人工智能教学区级应用平台,通过“区—校”二级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信息科技、师资培训、学科融合”三大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课程、实验、师训、评价”四维评价体系,画出全区N个学生的“幼小初高一体化成长画像”,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一贯制·共享生源。以高基融合发展赋能,通过教育集团试点,设立高中—大学衔接的科研英才培养项目,联合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等,共建“校园共享实验室”,通过科学家带领教师并引领新区拔尖创新人才全方位培养。 铸道——垒筑共享教育创新之果 理念创新。十年里,新区在教师、课程、课堂、评测、资源、机制等育人要素方面进行共享,形成了共享育人新模式。 实践创新。十年里,新区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统筹和集约发展,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创、共建、共享与共生。 机制创新。十年里,新区通过“党建引领、行政统筹、双轨并行、三级联动、全域推进”的共享创新机制,破解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难题。 十年耕耘,十分收获。新区学校数量增长到205所,学生总数增长到13.05万,教职工总数增长到1.39万,国家省市名优教师增长到960人次。相关成果案例入选多家教育报刊。在国家、省、市各类论坛交流1280余次,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双减”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两项典型案例,并连续7年入选“成都教育十大民生实事”。天府新区以共享理念为引擎,实现了底部逆袭、向阳而生,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李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