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7 星期二
赣南科技学院
“政校企会”协同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产业学院“政校企会”“1+3N”协同育人

  产业学院多形式有特色产教融合班

  高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和科学实施,对于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赣南科技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应用型高校属性、面向地方产业需求和现代产业体系等角度出发,确立了“两层半”产业精细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开展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着力培养懂理论、精实践、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与培养路径。

  服务产业需求,确立“两层半”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定位。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制造业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因素。赣南科技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制造产业需求,立足赣南、服务江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家具、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以服务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己任,结合本科高校分类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市属高校自身属性,确立了“两层半”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定位,为产业培养“产业精细工程师”应用型人才。

  探索“政校企会”协同育人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新时代产业工程师。赣南科技学院制定了与“两层半”“产业精细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政校企会”协同育人“两性两度”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部门——方向引领、产业贯通: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引领与协调作用,提供政策支持与产业支撑,引领人才培养紧跟产业发展,使得人才培养有了创新性。学校——开放实施、社会服务:高校紧跟产业需求设置特色班级,开放实施,采用“一企一策”,培养适应产业所需的人才,使得培养的人才有了高契合度。企业——资源导入、深度融合: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多方位资源,并嵌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得人才培养有了高适应度。学(协)会——资源聚合、指导扶持:学(协)会充分调动行业资源,协助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扶持产业学院良性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及时保持前瞻性。

  构建“1+3N”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按照“政校企会”模式成立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现代产业学院,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目前已形成了1个产业学院与N个政府部门、N个企业、N个行业学会的“1+3N”模式,并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探索和建立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的资源共享、产教协同机制,构建“教育+培训+服务+就业+创业”的完整人才培养服务链与多方协同育人良好生态,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培养实体,逐步形成“1+N³”深度融合效果,在服务地方区域制造业和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示范区建设上作出贡献。

  实施“2+1+1”培养模式,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产业学院实施“2+1+1”培养模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产线或岗位要求为前提,按照组合式、复合式和混合式等组班方式,开办行业特色班、产业创新班、校地合作班与行业实践班等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班,共同制定了产业学院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一人一课堂”“一人一导师”“一对一学徒”等特色培养方式,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双导师”共同授课。探索“专业共建、课程共创、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师资互补、校企联动”校企合作新路径,积极发挥地方政府部门与行业学(协)会的政策优势,建立“政校企会”协同育人质量保障体系,扩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深度参与度,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赣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国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政校企会”协同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赣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国金2024-12-17 赣南科技学院 2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