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7 星期二
南京工业大学
以“师生本位”的逻辑运营新媒体平台

  作为服务师生和服务学校发展的重要传播媒介,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坚持“以师生为本”,把师生置于传播链条的重要位置,以“师生本位”的视角审视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机制,形成了师生需求生成新媒体“传播源头”、师生展演打造新媒体“传播亮点”、师生解读完成新媒体“传播链条”的特色。

  师生需求生成新媒体“传播源头”

  基于师生多样化、高质量信息内容需求,打造信息“集散地”。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平台将师生的多样化、高质量信息内容需求作为重要内容框架,充分挖掘资源并满足师生需求。第一时间发布重要新闻,占据重要活动第一现场的合适机位,介绍学校中心工作进展、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发展成效等,满足用户对所处校园环境的认知需求;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等平台分门别类开辟栏目,整合校内各大网站上的信息,发布活动通知、校历、选课、考试、求职等与师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高考、社会服务、国际交往、文化活动等社会大众密切关注的信息,打造综合服务载体,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

  基于师生多样化情感需求,提供价值“能量阀”。鉴于当下大学生群体喜欢用网络链接自我和世界,进行人际交往、满足情感需求、完成身份建构的现实,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努力打造集信息发布、情感共鸣与价值引导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用趣味性软文为生活增添乐趣,用鼓励的话语缓解大学生面对就业或考试等压力时的紧张与不安情绪,用开放式的互动开辟情绪释放的窗口,发布满足师生情感、娱乐等方面需要的软性文章。与此同时,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还善于在大学生的情绪价值中挖掘题材,在大学生的情感和价值需求中寻找资源,对大学生用户进行价值引导,满足学生情感需求,贴近大学生使用习惯,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成效。

  基于师生互动体验式需求,满足群体“归属感”。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平台适时采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流行语、表情符号等元素,甚至以此为主要选题来源;同时,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技术,例如,用H5的形式制作文案、用当下流行的形式制作推文、用SVG技术生成花样翻新的推文模板、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校园大片等,有效融入家国情怀、荣校情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让平台成为大学生亲近的“朋友”。

  师生展演打造新媒体“传播亮点”

  师生自身构成传播内容。在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内容中,部分内容充分发挥了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有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教学改革颇有成效、师德引领深入人心、科学研究卓有成效的教师代表,有学业名列前茅、创新创业领先、社会实践出类拔萃、文体艺术成绩突出的学生代表,还有一些杰出校友,他们是学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志,其创新创业实践、典型事迹等被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平台纳入重要选题。为了让师生在新媒体中看到更多普通的“我”,让大家看到自己,新媒体平台还将师生的作品或话语作为内容主体,如校园风景随手拍、重要标识内容征集、针对某个话题节选用户感受等,或在内容中开设“花絮”环节,让更多“主体”被看见。

  评论互动变为传播主体。为了让师生自由发声,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平台常常设置一些话题,鼓励师生根据话题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多元的声音和有趣的回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师生的讨论热情,有时还能营造出评论区效应大于内容本身的效果。有时评论内容甚至跃升到主体位置,完全取代主体内容编辑区,师生的开放式讨论成为话题的主要内容。

  互动反馈生成传播主题。评论区互动也成为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平台重要的新闻线索和来源。新媒体后台善于挖掘留言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有的因为热爱新媒体而成为“铁杆”,还成为平台特殊时刻的约稿对象,例如,南京工业大学微信公众号成立十周年时,平台邀请师生说出自己与学校微信公众号的故事;有的因为热爱新媒体平台展现的南工大,把学校作为高考或考研的目标院校,他们关注每一条推文并在评论区发表评论,甚至把评论区当成“树洞”,倾诉自己的愿望、烦恼等;有的因为自己的亲友等在新媒体平台所属院校工作、学习,“爱屋及乌”,其“亲友团”身份也成为新闻线索之一。

  师生解读完成新媒体“传播链条”

  在“编与解”中完成传播。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充分认识到师生“解码”的存在和重要性,意识到只有师生主体完成对传播内容的接收和解读后,整个传播活动才算完成,因而在完成对内容的“编码”后,进一步重视师生的信息“解码”工作,以“解码”审视“编码”,用恰如其分的“编码”推动有效“解码”。例如,有意识地关注师生的阅读量、点赞量、评论情况等,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业务研究之外开展理论探讨、以学生编辑团队的视角开展信息加工等,推动师生有效“解码”目标的达成。

  在“转赞评”中放大效应。“转发”“点赞”和“评论”都是师生“解码”的显性表现,他们将自身对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打上“评价”的“标签”,在“转发”和“点赞”中表达自己的认同感,在“评论”中说出心声,或在师生评论下回复评论,让师生在评论中共情共鸣,进一步放大传播效应。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平台鼓励师生转发某条重要推送、在评论区留言、转发朋友圈集赞等,师生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环。

  在“共同体”中凝聚合力。南京工业大学新媒体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与意义交织的系统,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文化符号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因此这一传播过程也成为一种分享文化的仪式。所以,南京工业大学将新媒体平台打造成重要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坚持“日更”,塑造“在线陪伴”的仪式感,积极建构身份认同的空间和机会;与大学生群体结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文化共同体,在交往实践中倾注集体的能量,让大家感受到班级群体、学校集体与社会“大家庭”的存在和力量,在情感因素的作用下,在心理和文化层面将大学生群体凝聚成一个“共同体”,师生在“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编码解码理论视域下青年流行文化的主流化再造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059]阶段性成果)

  (朱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7以“师生本位”的逻辑运营新媒体平台 朱琳2024-12-17 南京工业大学 2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