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化工行业正在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淮阴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因势而变,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设置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工科专业。近年来,化学工程学院坚持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政产学研”四维协同育人,逐步形成“面向产业、注重实践、适应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出“需求导向、‘四共四融’、协同培养”的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需求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化工行业是淮安市乃至江苏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学院立足服务区域主导特色产业,主动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积极为企业解决难题,培养满足区域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持续完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把“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度融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知识结构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匹配、教学资源与个性化发展相适应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顺利通过第二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与理论课程、职业发展、产业需求相对接的层次化、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开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专业实践环节,分层递进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此外,专业围绕本地盐化工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增设绿色高效加氢、加氯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盐化工下游精细化学品及相关功能性新材料研究的课程内容;围绕凹土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拓展凹土基功能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功能材料研究的科技前沿,为区域资源化工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共四融”,丰富培养体系 学院注重发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共建“党建融聚共同体”;围绕地方产业,校企共建“凹土产业链党建联盟”和“产学研融合型党支部”,把淮安地域独特的红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思政“金课”,获批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学院积极对接地方现代产业集群,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托产业学院,构建“研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专业;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转化为教学载体,共建“双标对接”产业特色课程,校企共建“盐化工产品与技术”等系列特色课程,编著《黏土科学与应用技术》等特色教材,建设“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案例库,获批国家一流课程2门、江苏省产教融合型课程1门;面向设计研发、生产运维等岗位的能力与素养需求,开展“双岗交替”实践教学,与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共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与江苏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矿盐资源深度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及相关企业共建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共建“科教融汇共同体”,形成“政—校—企—所”密切互动的良好氛围。学院充分发挥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共建“行业融通共同体”,结合江苏省盐化工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组建由“校内师资+专家辅导员+行业专家”组成的立体化授课团队,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展凹土数据库建设,形成行业发展智库报告、资源普查报告,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规划及行业动态的全方位教育指导。 协同培养,提升人才质量 学院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及时将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实训项目,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将为企业开发的废酸制氯乙烷技术转化为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构建“产教协同”长效机制,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设立专项奖学金、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等方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探索基于项目的校企“导师制”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尽早参加导师课题组,感受科技创新氛围,启蒙创新创业意识。设立创新学分,开设“翔宇学科竞赛班”,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创业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完成毕业实习(论文)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师生共同参与的废酸制氯乙烷技术等项目成功投产运行,毕业生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毕业几年后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近年来,淮阴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重要奖项20余项,成功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化工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千亿级盐化凹土新材料产业输送了高层次专业人才,荣获留淮就业“最具贡献度”院系和淮安工业园区引才工作站等称号。(叶玮 张常新 袁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