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属公办的工科类高职院校。学院面向浙江省人才强省战略需求,围绕浙江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联合区域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遵循“塑匠心、传匠艺、精匠术”的培养逻辑,创新“匠术锤炼”育人路径,致力打造“浙派工匠”金名片。 构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夯实“浙派工匠”培养根基 学校依托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项目集训基地和国家教育部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构建“三平台四层次五模块”的(三平台:专业群共享实训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四层次:基础技能实训、智能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培训考证实训;五模块:机电设计模块、制造装配模块、控制系统模块、系统集成模块、运营管理模块)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领域人才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岗位、新赛道和新业态,结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标准,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专业群实践基地,建设“多轴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等数智化实训室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证中心。 同时,政校行企联建劳模工匠学院、行业产业学院,传承工匠精神,升级软硬件条件与设施,完善“国家、省级、市级、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搭建集“产教训赛研”于一体的“匠艺传承”育人平台。 通过“政校行企研”协同、“城产教科创”融合,学校已建成一个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具有规模效应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并依托基地组建了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地+联盟”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模式,夯实了“浙派工匠”的培养根基。 强化专兼协同师资队伍,打造“浙派工匠”仁者之师 学校围绕“强化驱动力、完善保障力、提升实战力”三大任务,打造一支德才兼备、专兼协同的高水平“工匠之师”,为高质量的工匠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双师”成长驱动力。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建立分类指导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激发“双师”成长的内生动力。构建“121”教师培养体系,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以制度建设和人才工程为两翼,以诊改平台为支撑,借助大数据系统推动教师发展,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健全技能人才培育机制,实施专业带头人、名师名匠等人才工程,提升高技能人才储备。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拓宽企业实践渠道,建立全过程监督机制,确保每名教师每年参加一次企业实践。 搭建实践基地,强化“双师”成长保障力。出台政策、搭建平台,确保教师能够深入产业一线,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与浙江万丰企业集团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域龙头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选派教师进企业顶岗锻炼,参与项目研发。组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聘请企业产业导师,定期轮训教师,共同实施企业标准,与企业同步提升技术与技能。 提升四大能力,强化“双师”成长实战力。聚焦“双师四能”,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淬炼技能。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实现技术与教学能力“双练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行业技能大赛,解决教师技术“保鲜”,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服务和现场指导,在真实企业项目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东南亚及非洲国家共建“丝路学院”和海外培训基地,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培训,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 通过以上举措,打造了一支由“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企业导师”构成的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高水平师资团队。培育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特殊津贴获得者2名、全国技术能手6名、浙江省教学名师(含优秀教师)4名、浙江省首席技师2名、浙江省技术能手7名、浙江省专业带头人5名、浙江省劳动模范2名、浙江省工匠1名。 创新“匠术锤炼”育人路径,构筑“浙派工匠”培养高地 打造“匠心文化”育人品牌。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明德敬业,知行合一”的校训,科学规划“匠心文化”育人品牌建设,打造了“技术技能文化节”“百名工匠进校园”“鉴湖问剑大讲堂”等多个育人品牌,推动了文化浸润和育人效果的深度融合。学校每年举办学生技术技能文化节,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首席技师、青年工匠等百余人次开展现场报告,并举办了“鉴湖问剑大讲堂”73场次,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的经验入选全国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优秀案例,7个案例入选“浙江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论与实践”丛书。通过多维度的文化引领和实践,成功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匠心文化”育人品牌,推动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创新“匠术锤炼”育人路径。学校明晰“雏匠、青匠、优匠、杰匠”生涯发展路径,联合区域龙头企业,探索“专业群+龙头企业”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围绕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人才基本能力知识体系,从技术性职业能力、工程性实践能力和应用性创新能力3个维度入手,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叉互融的人才培养平台,组建“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企业导师”团队,以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为要求,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构建“训产研创”一体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实施了“订单班”“冠名班”“技能提升班”等多种形式的交替轮训教学,推进产教协同、实践育人。形成了“实训实习、竞赛集训、岗位实践、回炉特训”4段渐进式的“匠术锤炼”育人路径,全面护航学生职业生涯全成长周期。 近3年,学生获得国家学科技能竞赛奖项36项,其中,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3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二等奖1项。学生主持省级科技创新项目18项,获得专利授权20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学校毕业生获得“浙江杰出工匠”等荣誉称号44人次,涌现出以个人名字命名“操作法”的朱佳龙、毕业两年即享受副教授待遇的“金牌教头”邵思程、参与“长征”运载火箭研制的陈臻等杰出代表。培养“浙派工匠”的“浙工院现象”被多家权威媒体宣传报道,吸引了100余所院校来校考察交流,打造了“浙派工匠”金名片。 (吴雄喜 柯良 毛江峰 王华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