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星期三
南京农业大学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精准对接
努力造就知农爱农兴农新型人才
  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应用自主开发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仪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学校供图

  大豆收获季,在位于安徽埇桥的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实验基地里,金黄色的豆荚颗粒饱满,平均每亩增收100多公斤。这得益于今年春天,农业农村部大豆病虫害防控重点实验室、学校植物保护学院的师生们在大豆播种的关键阶段,将拌好“种衣剂”的自主培育大豆品种“南农47”带到了田间。

  “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

  5年来,南京农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牢牢把握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重要交汇点的角色,引导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强农本领、践行兴农担当,扎根大地,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构建课程体系,厚植爱农情怀

  从2000年开始,每年夏种时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大水稻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团队带头人万建民都会带着上百名师生在南京农大土桥水稻实验基地打一场插秧的“集体战”。

  和普通农户的夏种不同,他们插下的每一株都是实验材料,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水稻品种必须通过严格的精耕细作才能被筛选出来。

  在一场场每年固定节点师生齐上阵的田间实验与耕读实践中,知农、爱农的种子被播撒开来。

  在“耕读实践课”之外,5年来,学校通过建好“南农八门课”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推出“秾味思政课”、讲好“文化育人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堂主渠道中浸润师生爱农情怀。

  “农业伦理学概论”“世界农业文明史”“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2017年起,南京农大借鉴世界一流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精髓,融入农业元素,打造了涵盖历史研究、社会分析、科学探索等六大类40多门课程的“南农八门课”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

  “农业特色通识教育是提高卓越农林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跨越学科与专业界限,形成广博的农业及相关学科知识跨度,培养科学精神、全球视野和知农爱农情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课程设计者、南京农大副校长董维春表示。

  优化学科专业,练就强农本领

  5年来,南京农大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侧”优化布局学科专业建设的“供给侧”。

  “近5年,学校紧扣国家重大战略、瞄准农业科技产业新业态,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食品营养与健康等11个新专业,同时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升级传统专业,重点围绕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等传统专业集群进行升级改造,打造面向未来的农业专业。”南京农大教务处处长曹爱忠表示。

  除了专业升级,学校还通过本研贯通,划定拔尖人才培养“特区”,面向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任务、新要求,培养紧缺急需人才。

  “微小核糖核酸只占据了基因编码的1%,却可以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是控制植物生长的关键组成。”这是南京农大“金善宝实验班”学生张笑凡在大一参加实验室“游学”时,听指导教师讲的一句介绍。

  如今,她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攻读博士,手头的研究正是从当年微小核糖核酸的调控延展到了解析探索更大范畴的翻译调控过程。

  学校致力于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首批教改项目参与者、南京农大副校长朱艳表示,2009年起,学校面向所有新生组建“金善宝实验班”,挑出“底子好、爱科研、善思考”的好苗子,大一下学期到实验室“游学”,大二上学期选定导师,围绕一个研究方向开展科研训练、毕业实习直至研究生阶段。

  如今,这种模式进一步拓展升级。2020年,南京农大金善宝书院正式成立,这一以学校办学前身、南京农学院首任院长名字命名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依托五大学部设置实验班,涉及生物育种、动物健康、环境生物学、智慧农业等国家急需前沿方向。

  与此同时,南京农大贯通培养的链条进一步延长。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两个学科,通过“团队+、对象+、平台+、学科+”模式充分释放科教融汇创新活力。

  “逐步建立起侧重科研体验的本科教育、侧重科研实践的研究生教育,侧重学术职业训练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形成三阶段一以贯之的创新人才培养链。”朱艳表示。

  强化产教融合,培育兴农人才

  每年暑假,南京农大动物医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安徽现代牧业集团技术骨干王春磊都会带着来自动物医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草业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师弟师妹们,一同跟进生产一线的问题,做牛的“数字翻译官”和“健康营养师”。

  2021年,南京农业大学—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奶牛产业研究院正式成立,在研究院院长常广军的带领下,3年时间解决了制约产业发展最迫切的8项技术难题,从产业中发现的问题如今又推动着王春磊“回炉”深造——回到母校攻读在职博士。

  5年来,南京农大在全国建立60余个教学科研基地、科技小院和200余个研究生工作站,搭建教学科研与乡村实践和生产实际精准对接的服务平台,形成社会多元主体实践育人的新格局,构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服务220余家企事业单位,6200余名学子投身一线,从产业实践中想问题、出实招、强筋骨。

  “5年来,学校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学子中厚植知农爱农情怀、锤炼强农兴农本领,着力打通新农科人才培养中的堵点,努力实现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更好地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协同育人,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彰显新作为。”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春春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新闻·学校 04努力造就知农爱农兴农新型人才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2024-12-11 南京农业大学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精准对接 2 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