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星期三
“运动社交”促青年学子身心双丰收

  “运动社交”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以运动为“媒”,实现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媒体近期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8.5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运动社交”的火爆,根源于它同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群体的运动需求和精神需求。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拥抱体育、热爱运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在体育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今天,许多青年人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运动当中;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社会联结的纽带,“运动社交”建立了趣缘类的社群,让运动的社交功能进一步彰显。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与正式组织相比,“运动社交”所建构的社会网络,其内部成员之间权利平等、地位均衡,彼此之间没有那么鲜明的距离感和强烈的隔阂感。在笔者所在的学校里,羽毛球、乒乓球受到不少师生的青睐;哪怕是大一新生,只要技艺足够出色,也同样可以和知名专家学者成为“球友”。“运动社交”可以打破地域、学校、学院之间的界限,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以运动为“媒”,实现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意义之网”的差异,导致人们在选择“运动社交”伙伴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筛选标准。根据调查,77.33%的受访大学生在结识运动伙伴时看重对方性格,看重技术水平的占比28.60%,有共同的朋友也是受访大学生在运动社交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讲究精神世界的契合、用共同的朋友来承载信任、注重享受运动本身的魅力,“运动社交”的背后,同样隐伏着大学生的“用脚投票”。

  “运动社交”不仅能够满足锻炼需求,也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领队和组织者,参与者、观察者和支持者,不同的人们在“运动社交”中承担着不同的分工、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会从中得到不同的收获与成长。在“运动社交”中展现自我,实现与他人、群体的交流和对社会的融入,优化内部治理,“运动社交”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上一层楼”的成长舞台和发展空间。

  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行清醒的自我调适,在这个社会中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学会和他人相处,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关系,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社会化历程。对于大学生来说,“运动社交”一方面能够强身健体、磨砺意志、涵养品格,促进青年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成长;另一方面,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社交如果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这就是健康、有效的“运动社交”。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运动社交”也存在问题与风险:一方面,部分运动圈子没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参与者众,难免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无规矩不成方圆,哪怕是“运动社交”也需要在和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恪守规则与边界。

  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如果仅仅将运动本身当成一块块“敲门砖”,急功近利、趋之若鹜地追求社交价值、寻求利益变现,“运动社交”就会本末倒置。始终保持对运动的认同与热爱,让运动与社交保持平衡,这才是“运动社交”应有的模样。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运动社交”促青年学子身心双丰收 杨朝清2024-12-11 2 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