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云南省泸水市时隔28年再次发现了珍稀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平当树……这些罕有的“生态检验师”频频现身,与我国近年来对森林、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所进行的保护和修复密不可分。 建设美丽中国,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事关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代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深入多维发力,努力绘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序推进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要大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塑造“理性生态人”为目标,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道德和法治教育,使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进而促进全民生态文明道德形成,提高全民践行生态文明的自觉能力。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序推进也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要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努力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推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学术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既培育和催生新的学科和学术增长点,也培养大批推动生态政策和生态法治、生态产业和生态科技、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产出一批服务国家需求的重要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不断拓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类只有把自然看作可敬畏的平等主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才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自然、社会等诸多复杂关系的和解。这种生态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关系思想同当代资源环境问题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制度观等思想的传承发展,更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相结合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积淀丰厚、博大精深,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比如,我们坚持把系统观念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全局性谋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就是顺从“天人地”生命共同体的本性与规律,是对古代“天地交而万物通”,“山泽通气,雷风相薄”等普遍联系观点的迁移、转化和升华。 加快健全基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体系。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的不懈努力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而且需要法律、制度、政策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强有力保障,宜用制度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须在战略层面做好整体性顶层设计,构建多层次环保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体系,真正构建起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比如,以中国现有法律法规为基础,构建与市场和国际接轨的能源法治体系框架,对确保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安全性和清洁性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又如,坚持深化生态环境考核,逐步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促使各级党政领导者的决策行为真正体现生态文明意识,构筑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存在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实际上是人与人关系失调的结果。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互动过程中,必然涉及价值取向问题。面对工业文明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的环境危机,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对当下所处的文明方式的反思,是基于反思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调整和理性建构。生态环境是关系我们党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是我们党追求民生幸福的价值自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现代西方环境理论的超越。美丽中国建设基于生态的民生价值取向,既响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核心内容。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实现绿色创新、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努力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文明的兴盛,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日趋激烈,人类共同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大挑战。由此,人类与自然构成了一个双向生成且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对环境所享有的权利不仅体现在人对环境的主导上,更体现在承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享有高质量环境权利的正当性上。面对生态问题跨边界和生态国土空间主权辖域特性,我们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全球生态系统进行制度设计并凝聚制度合力,在全球范围孕育和合共生的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负责任大国,要努力凝聚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共识,主动参与并积极引领国际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治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自觉承担国际环境责任,以自身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美丽世界,为解决世界性、全球性生态治理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绘就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类美好蓝图作出中国贡献。 (作者单位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