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学前周刊·管理
2024-12-08 星期日
像孩子一样游戏

  学期初,幼儿园对教师开展了自主游戏教研调查,有一个问题是“你在和孩子开展自主游戏时有哪些困惑”。其中,关于建构游戏,不少教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也尝试支持孩子了,但感觉比较费劲。”“很多时候不知道应该引导孩子搭建什么。”……

  基于教师的反馈,我们进行了一次对话,发现一些教师自己并没有完整搭建过一个建构作品,对建构的认知停留在成人视角,没有像孩子一样真正进入过建构世界,所以看不到建构的乐趣,自然无法和孩子共情。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将本轮教研的目的确定为唤醒教师的游戏意识,成为爱玩、会玩的教师,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游戏。

  转变身份,教师来搭建

  教研活动开始,主持人充当教师的角色,教师变成“孩子”。以“我们身边的建筑”为主题,主持人向教师展示和介绍了当地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如阜峰文塔、广州塔等。介绍过后,教师像孩子游戏时一样,自由分组、自主选择想搭建的建筑和材料,很快进入搭建状态。

  建构活动进入状态后,各组教师都逐步呈现出了和孩子搭建时一样的状态,如“广州塔组”尝试了几次都搭不出逐渐收起再往外扩的“小蛮腰”,便将错就错,继续往上搭;“孙中山故居组”发现地面不平,建筑物容易倒塌,就找了几块平整的木板做底,解决了建筑不稳的问题,但后续并没有搭出最具特色的拱形门楼,于是干脆换了个名字,说要搭一座百货大楼……

  一次充满欢乐的搭建告一段落,主持人并没有直接总结,而是请每个小组填了一份搭建记录表,教师梳理了搭建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搭建的收获等。有的教师主动分享道:“我体会到不同的搭建技巧对孩子能力的要求不同,我以后可以根据孩子现有的能力提供适宜的支持。”“这种亲身体验的教研,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有效、有趣。”

  第一次教研结束,教师的作品被留在建构场上。这些建构作品有改进的空间吗?谁来为下一次搭建提供支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请孩子走进教研现场。

  孩子们来到建构场,有的钻到“亭子”里去看,有的踮起脚来看,有的趴下来看,并不时评论着:“我最喜欢塔顶的尖尖。”“我喜欢这个小巧的房子。”当问及“你觉得这些作品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塔没有门,也没有标志,外面的楼梯也没看见。”“这个广州塔的‘腰’太高了,我去过的广州塔不是这样的。”……

  再次搭建,看到儿童的视角

  第二次教研,教师又来到建构场。他们本来对自己的建构作品挺满意,但听完主持人传达的孩子的改进意见后,立马燃起了斗志,开始分工合作,有的去拿纸和笔,准备增加表征;有的研究建构作品,准备拆掉重建。第二次搭建结束,不等主持人提问,教师纷纷开始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想:“前一次搭建我们有点过于自信了,这次听了孩子的建议,我们发现原来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我们小组一开始拿主意的人有点多,导致前两次‘小蛮腰’都没成型,后来大家静下心来,让一个人来引导,很快就成型了。”“当搭建一直不成功时,其实自己需要静下来反思和调整心态,所以如果孩子搭建出现连续失败,老师也要给孩子思考的空间,不要马上说‘你再试试’。”

  教师在第二次搭建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心理身份转换,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体验孩子搭建时的心理变化,知道在什么状态下应给予怎样的支持。孩子的搭建建议也给了教师灵感,他们运用辅助材料,让建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感受到了“被支持”的重要性。

  意外惊喜,孩子、家长广泛参与

  参观了教师的建构作品后,孩子回到班级后也掀起了搭建热潮,建构区成了班级热门游戏区,他们也想搭“广州塔”“孙中山故居”等,还有的想搭有尖顶的“宇宙飞船”(原型为阜峰文塔)。他们自己分析作品、调整建构技巧和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班级还演变出搭建“鸟巢”等主题建构。教师纷纷感慨:“原来我们像孩子一样游戏,对他们影响这么大!”在孩子眼里,教师成了他们的玩伴,和他们一样喜欢建构、喜欢游戏。

  这时,我们意识到,只让教师转变观念是不够的,必须加上家长的助力。怎样让家长也了解建构游戏、认可建构游戏、支持孩子的建构游戏呢?我们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一起体验建构游戏。游戏结束后,家长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们真正认识到,幼儿园的任何活动都不只是简单的“玩一玩”,而是在玩中学、玩中成长。

  教研可以是有趣的、生动的,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教研对象也可以不限于教师。能让教师充满期待、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能让家长认可的教研,才能真正发挥教研的价值,形成教育合力。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中山市机关第一幼儿园)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管理 02像孩子一样游戏 符娟2024-12-08 2 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