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在观察切开的无花果。龚育红 供图
|
随着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作为带领团队的园长,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领导力?考虑到年轻团队经验有限,我决定从课程审议入手。在对每个年级组的课程审议现场蹲点调查后,我发现不少教师都在持续探索更适宜的主题审议路径和范式,但缺乏对幼儿经验与主题融合的深度研究和科学把握,影响了幼儿的经验建构。具体表现为:儿童立场与教师立场的矛盾、个性创生与拷贝模仿的矛盾、尊重个体与统一行动的矛盾。 只有帮教师解决以上矛盾,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于是,我以秋天创生性主题“探秘无花果”为引,在与中班组教师一次次思维碰撞和实践探索中,不断通过课程审议来推动课程实施,寻找幼儿与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生长点,推动其不断成长。 1 理念领导: 从儿童缺席到儿童在场 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解惑。教师针对“奉城秋收”进行了主题前审议,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更喜欢……”这样的句子频频出现。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师“我”的意识过强,儿童本位并没有真正落实。于是,我提出:“主题为孩子所设,内容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选择?”教师同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没有范围,怎么选?万一内容不在我们计划之内呢?”如何让儿童立场真正落地?我随即调整审议内容,开展“主题审议中,儿童如何从缺席到在场”的现场研讨。在激烈的脑力激荡中,教师调整了思路,愿意尝试真正让幼儿确定课程探究内容。 有计划地让幼儿自主选择。关于“奉化的秋天什么丰收了”这个问题,幼儿自己找来了20多种果实集中展示在大厅。最终,通过看看、摸摸、比比,集体投票后的柱状图清晰呈现了幼儿最想了解的东西:无花果。多数幼儿没有品尝过无花果,但幼儿园里高大的无花果树一直吸引着他们的注意。这个无花果好吃吗?无花果有没有花?幼儿兴趣盎然,“探秘无花果”主题应运而生。 有规划地请家长提前卷入。“无花果”这一主题没有参考案例,教师对无花果也不甚了解,家长资源的开发就成了课程审议的重点。我引导教师放下教师用书,与家长、幼儿一起尝试走进这个全新的主题。教师召开了“无花果脑力激荡”家长交流会,提前把家长卷入主题。在头脑风暴中,不同职业的家长从无花果的种植地点、品种、生长过程等方面给教师提供了开阔的思路。结合教师提前做的准备,我们共同生成了初步的主题网络图。有共同预设主题脉络经历的家长对“无花果”主题有极强的参与性,也为后续的“寻无花果”实践活动做了预设。 2 思路引导: 从简单模仿到边思边行 全新的主题让教师心生畏难,这种情绪来源于“怕做不好”的担忧,此时,园长的鼓励与思路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预设:价值判断,架构网络。为解决教师的畏难情绪,我肯定了年级组长的课程审议流程,提出了目标适宜、领域均衡、关注兴趣三个要求,然后适时退后,把审议现场交给教师。提前给出的思路,让教师明确方向,而及时退场,则能让教师更为放松、自主地进行审议。最终,教师确定从寻果、探果、品果、种果四个环节确定主题网络,完成整个主题前期审议,厘清主题实施脉络。 引导实践:面向儿童,动态调整。以往主题实施中,教师往往严格按照前期预设的主题架构,从集体教学到区域活动、社会实践步步推进,缺少对幼儿活动中的学习进度与速度、兴趣转移与生成的观察。我引导教师对整个审议过程进行动态调整,形成了边行边审边思的方式。例如,在“寻果”环节,教师时刻关注过程,发现除了紫色无花果之外,幼儿还找到了青皮红心无花果。这个发现让幼儿倍感惊喜,他们提出了“无花果都一样吗”这一问题。教师及时进行集体审议,将原本设计的科学活动环节进行调整。追踪过程中,教师捕捉到幼儿更多的兴趣点:无花果还可以怎么吃?从而衍生出“亲子无花果美食会”;从无花果叶衍生出“叶子小船”创意美工…… 引导反思:跟进过程,积累资源。以往,教师一般在主题后审议中进行反思,缺少对过程的及时思考。我引导教师边实施边反思,针对主题推进过程中“幼儿学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两个问题进行讨论,梳理出幼儿在主题中的学习点和成长点,再对主题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优化建议。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一个主题实施方案是完美无缺的,也没有一个主题实施过程与实施方案是完全相同的,主题就是要在顺应幼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次次调整。基于过程的主题审议,为今后再组织实施“无花果”主题做了经验铺垫,主题脉络更为清晰,主题实施过程中“追随儿童”的行动也更加明确。 3 实践先导: 从统一行动到弹性生成 主题实施过程中,总会有无法预料的情况发生,此时,园长的支持以及实践先导,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范式。 改变学习方式,支持幼儿弹性调整。在“无花果有花吗”集体教学活动后,教师关注到幼儿对寻找无花果的花特别有兴趣,但这样的探索在集体活动中很难深入。如何让探索更深入呢?我鼓励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再次审议,最终大家提出可以提供可反复尝试的学习方式。我们通过“寻花小达人”擂台赛,鼓励幼儿自主寻找无花果花。小镊子、钳子等工具被幼儿反复使用,他们尝试用最精细的方式取出无花果中的一朵朵小花,然后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晨间来园、区域活动、餐后、离园前,教师都为幼儿提供了弹性挑战时间,这一挑战也可以带到家庭中进行,最终形成了弹性挑战时间和空间,激励幼儿满怀热情地探索充满秘密的世界。 追踪学习路径,推动幼儿分组探究。主题探究往往会跟着预设的主题脉络前行,但实践中幼儿的学习路径经常会脱离原有设计,产生其他可能。那么,幼儿所有的兴趣点是否都要关注?幼儿所有的困惑是否都需要共同解决?我鼓励教师从“追随儿童”的观念中跳出来,从专业角度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再审议,追踪幼儿的整个学习路径,判断哪些环节该拓展,哪些环节该终止,哪些环节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分组探究,让不同幼儿有不同的探究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主题学习路径。 主题资源适时链接,助推后续经验再补充。主题与主题间不仅仅是内容的链接,更需要对幼儿发展经验进行前后链接。我们将本次主题推进过程中幼儿能力水平的提升、家长的配合度、教师的指导能力进行分析,及时与后一个主题“我们吃的粮食”进行对接,为后一个主题的开展提供经验统整。例如,幼儿进行无花果探究过程中积累的工具使用能力,可以为后续碾米、剥谷粒提供支持;探秘无花果时积累的对比观察与记录能力,可以为粮食主题中科学活动设计提供经验支持;而幼儿在创意活动中呈现的手工创作方面的弱势,也为教师调整后续美工活动提供了依据。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