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星期五
完善学龄人口信息统计调查机制

  ■翔实、及时的数据分析,能够为教育供给政策的制定和优化奠定重要的决策基础

  ■要统筹凝聚起相关部门的合力,强化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健全监督机制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健全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准确掌握学龄人口信息及其变动情况。自2021年《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出台以来,我国教育统计事业更加规范,教育统计调查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但是,伴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完善学龄人口信息统计调查机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学龄人口信息统计调查一体化协同体系。一是可考虑将完善学龄人口信息统计调查机制列为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支撑策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这一目标更好实现的前提是,能够及时清晰地刻画学龄人口当前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由于当前我们的学龄人口信息统计调查机制仍然存在合力不足、信息延迟等问题,统筹推进学龄人口信息统计调查机制的创新与完善具有现实意义。二是构建中央、省、市、县四级精准收集学龄人口信息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建议加强统计、教育、公安、民政、卫健、人社等部门的互联互通,建成人口信息数据库、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人口信息共享、交叉比对,促进人口信息变化的及时推送核查以及高效动态共享,更好地为优化教育服务供给决策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数据。

  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一是借助前沿信息技术,增加反映学龄人口变动的信息指标。基础信息指标包括一个区域内抽样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迁移流动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深入地在微观层面调查劳动力市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并利用空间数据采集技术收集省域之间、城乡之间等不同区域的人口空间变化的详细信息。在全景式呈现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密度和动态变化趋势的过程中,助力教育资源的精细化配置,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二是构建常规监测与重点预测相结合的学龄人口变动监测系统。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在学龄人口变动状况监测及资源规划中的应用,增强对人口变化信息掌握的时效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常规监测主要致力于全面收集整理各区域的生育率和人口迁移流动等信息,动态精准监测学龄人口变动情况。重点预测则主要聚焦研判生育政策、生育率水平、出生率、劳动力市场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健全学龄人口信息应用与分析载体平台。整合现有的与人口相关的数据平台,加强人口普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部门数据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分析,多方位地挖掘和呈现学龄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以及居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探索各类相关信息间的规律特征与因果关系,科学预测未来学龄人口发展状况。如此,为加快构建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以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信息支撑。此外,要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机制。可邀请专家团队以学龄人口信息数据库为主,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数据为补充,聚焦学龄人口发展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常态化研究,为评估和调整教育政策、教育规划等工作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健全学龄人口及其变化信息统计调查的全链条监管机制。准确获取学龄人口数据信息,不仅需要完善的统计调查收集机制,也离不开对已获取数据质量的审核把关。这对做好数据运用的“后半篇文章”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健全数据信息的多方核查机制,以自查、上级飞行抽查、跨区域对查以及第三方调查等方式,对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获取的学龄人口信息数据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龄人口信息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完善学龄人口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报送等流程,做到数据有依据、有出处。对发现的学龄人口信息数据存在质量不高、弄虚作假等问题,要依据信息来源渠道进行追溯倒查。对获取学龄人口信息数据的全过程监督,有利于为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保障。

  完善学龄人口信息统计调查机制是应对少子化背景下人口高质量发展、把握学龄人口变化规律,从而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这需要我们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完善学龄人口信息统计调查机制的意义,统筹凝聚起相关部门的合力,强化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健全监督机制。以高质量的学龄人口信息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奠定基础,更好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观察 02完善学龄人口信息统计调查机制 李维2024-12-06 2 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