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星期一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深化产教科融合 构建“一院二中心三平台”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与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材科技”)基于四川省功能复合材料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项目,聚焦LCP聚酯薄膜材料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工艺,政校行企联合打造“一院二中心三平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以科研反哺教学,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

  强化产教科融合互促理念,建立健全技术技能服务机制

  学校面向新兴产业链、创新链需求,树立“共谋发展、制度优先”理念,按照“园区支持、行业指导、企业共建、联合决策、共建共享”的原则,校企双方成立技术技能创新与联合研发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技术技能创新与联合研发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技术技能服务机制,推行“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为校企双方联合共建技术创新和科研平台、组建联合研发团队、聚力开展技术攻关提供了制度保障。

  分类打造科教融汇载体,搭建高质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学校按照搭建平台、定制培训、项目引领的“三步走”策略,联合共建“一院二中心三平台”。“一院”是指新型功能薄膜材料产业学院,“二中心”是指功能复合材料联合研发中心和聚酯薄膜材料产教融合工程训练中心,“三平台”是指先进材料应用技术创新基地、博士工作室、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产业学院为载体,依托功能复合材料联合研发中心和聚酯薄膜材料产教融合工程训练中心,围绕聚酯薄膜材料关键技术指标,重点进行材料配方设计、性能优化和新产品研发,实现某特种功能聚酯薄膜材料国产化替代;围绕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组建由博士和技能大师组成的攻关团队,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如今,校企合作建成四川省高等学校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基地1个,省级新型功能薄膜生产技术、建材行业碳中和技术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各1个,企业工作站、名师工作室8个,博士工作室2个;建设聚酯薄膜工程训练中心1个,材料检测中心1个,材料成型等实训室5个。

  聚焦科研组织模式,组建高层次科研创新团队

  以服务聚酯薄膜材料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高端发展为导向,以“三实施、一完善”打造科研创新团队,推进科研梯队建设。

  实施高层次人才联合引育机制,联合引进先进材料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博士学历高层次人才,实现“高层次人才的编制在学校、技术创新和研发在校企两端、科研成果转化在企业”的良性循环,能够有效保障高层次人才的稳定性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实施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双岗互聘”模式,实行“教师—技术人员”双重身份,突破人才身份壁垒,实现校企双方人才的双向融合;实施科研团队技术创新和科研专项能力提升工程,将联合科研团队分解成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攻关小组,培育聚酯合成、改性与应用领域学术带头人。完善技术创新和科研转化奖励激励机制,校企双方明确“三个15%”激励,即: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按照净收入的15%对研发团队进行奖励;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投产后,5年内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15%进行奖励;因工艺技术优化改进增加的税后净利润提取15%进行奖励。

  近年来,学校共引育博士7名,引进企业领军人才唐安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俊祥等20余名企业人员,组建高性能聚酯复合材料科研创新团队1个,申报省级课题3项,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0项,开展4项课题研究,解决3个“卡脖子”问题,推出3个新产品。其中,“光伏发电用无氟耐候聚酯薄膜”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现已创造经济效益近2.6亿元。带动实现“水化硅酸钙早强剂技术”等科研成果转化9项,获得授权专利7项。

  开展有组织科研,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为进一步缩小“光学级聚酯基膜”“可折叠屏幕用柔性聚酯薄膜”“光伏发电用无氟耐候聚酯薄膜”等产品存在的关键性能指标和双向拉伸工艺关键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校企双方共同深入行业调研相关产品需求,联合确定研究选题,制定研发计划,明确责任分工,研发过程定期交流沟通机制。3年来,校企双方共投入科研人员20余名,深入行业企业调研10余次,开展各类实验研究3000余次,产出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其中,“光伏发电用无氟耐候聚酯薄膜”已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破解了“卡脖子”技术难题。

  以科研助力教学,聚力教随产出全过程协同

  先进产品技术背后是科技人才的力量,教师以研促教,及时将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等融入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科学对接。将企业生产项目、科研任务以及教师科研项目分解为学生实验实训项目,设计“技能基础—技术应用—技能融合—技术创新”的实践课程,实施“方案构思—技术规划—模拟实践—实物制作—实验验证—优化提升”的项目教学流程,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学生—见习生—实习生—学徒—现场工程师”“五位一体”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确保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近年来,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3项,全国行业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领域的不懈探索与成功实践,不仅驱动人才培养呈现整体推进、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也使得未来发展的路径更加通达。

  (王荣海 杨建国 贾陆军 王启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探索 06深化产教科融合 构建“一院二中心三平台” 王荣海 杨建国 贾陆军 王启强2024-11-25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2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