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场景沉浸式”大思政课在北京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举行,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等8所艺术院校的师生以“共演一出戏”方式,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将红色资源与沉浸式实景课堂相结合,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形式。近年来,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等艺术形式不断融入思政课堂,增加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当前“艺术+大思政”模式正成为高校思政实践的新亮点,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命力,高校可以通过挖掘、转化、协同、融合,探索艺术赋能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增强思政转化实效。 艺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前提是深入挖掘中国特色艺术资源中的思政育人内涵。充分发掘中国各类传统艺术、红色艺术资源所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科学提炼艺术背后的人文内涵与价值意蕴,融入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以及课外思政实践中,将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历史文化底蕴、革命精神与展现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题材的艺术资源融入思政课程,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精神,真切体会国家发展中的人文内涵,实现美育与德育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艺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发挥艺术与“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效应。以美育为载体,赋予“思政小课堂”青春活力的同时,也让“大思政课”更加深刻、广泛地触及青年学子的内心。高校可密切结合当前社会需求,构建全方位“艺术+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如安徽师范大学创办的“花津大讲堂”邀请学术界、艺术界、体育界等各领域的名人名师,为青年学子提供正确价值观引领。北京舞蹈学院发挥舞蹈专业优势,建设了“大思政课”特色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党员师生实地体验,聆听红色故事、舞动红色舞蹈、创排红色情景剧、创制村歌,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发展。 艺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是创造性地将艺术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内容,赋予高校思政课堂艺术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增强其思想政治觉悟和价值认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或外校的艺术专业资源,积极与艺术院校、文化机构达成合作,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各类艺术资源,共同开发适合思政课堂的美育内容。高校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线课程和公开课等方式获取美育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思政创新体验。通过跨学科整合与现代科技手段,增强艺术思政育人的多样性,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思政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教师可以在思政课中引入艺术相关的案例、故事或人物,通过作品分析、片段赏析、背景讲解、角色扮演、情境式教学、参与式体验等多样化方式与思政主题转化融合,讲解与艺术体验相辅相成,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政主题,提高艺术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研创演融合”是艺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呈现方式。将高校思政教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排演有机融合,以演促学,使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和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热情。通过舞台呈现、艺术展演等形式,达到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如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党课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宣讲,而是通过将交响乐、声乐、合唱等艺术形式与党的理论知识结合。通过演绎《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经典红色音乐作品,使学生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深刻领会党的历史和理论。北京舞蹈学院创排的《那些故事》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感知英雄人物、时代人物的崇高精神和家国情怀,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艺术创演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生动和深入的思政教育新体验。 高校在“大思政课”的框架下,创新思政育人形式,需紧密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以艺为媒,全方位激发美育思政育人新动能,持续探索、培育“艺术+思政”长效育人机制。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