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读书周刊·教师书房
2024-11-06 星期三
回眸欧美大学历史 展望中国高教未来

  欧美大学滥觞于中世纪,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欧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4月)是胡钦晓教授集多年学术积累而完成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外国大学史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深刻的见解、强烈的时代感和本土关切,分析了欧美大学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旁征博引,言古论今,带我们穿越时空,了解欧美大学跌宕起伏的千年历史,理解大学的遗传和变异规律,从而对大学的现实和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欧美大学发展轨迹的清晰勾勒

  本书开篇论述了中世纪大学的缘起、萌芽及沉寂。在“黑暗的中世纪”,大学像一盏盏明灯闪亮登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作者以此为开篇,为全书确定了一个既是时间上又是逻辑上的起点。接着,作者论述了德国大学的崛起及没落。在欧洲,德国大学是后来者,它在19世纪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改革与发展,形塑了现代大学的基本面貌,但在俾斯麦之后,德国大学开始“从巅峰走向没落”。这个过程很富有戏剧性,也显示出历史的某种吊诡。胡钦晓教授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表象上,而是以学术的眼光审视表象背后的决定性因素,直指德国大学历史沉浮的根源。第三篇论述了英国大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结、冲突及其突破。中世纪大学的传统基因在英国古典大学身上保持得最为本色,当众多大学被新潮裹挟而随波逐流时,有些大学却坚如磐石、不为所动,这种“反潮流”比之随大流,或许更加难能可贵。事实上,英国古典大学也在与时俱进,加之一代又一代“新大学”的产生,使英国大学总体上呈现出“独特的保守与创新并存的现象”。第四篇论述了美国从高等教育弱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独特路径,阐释了美国大学后来居上、独步当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同时,著作也力图阐释,美国大学如今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发展前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大学遗传变异规律的有力佐证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因为遗传,所以大学的基因代代相传,使大学成为大学;又因为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各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大学的遗传基因也会发生种种变异,从而使大学带有了各自国家的特色。然而,无论大学的基因如何变异,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最核心、最本质的那些东西。本书的研究有力地佐证了阿什比的这一论断。无论是学术基因还是制度基因,无论是组织基因还是专业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在各国的遗传与变异,书中都有着精辟论述,生动地揭示了大学发展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欧美大学的历史与发展》虽是一部史学著作,却富有浓厚的理论色彩。最突出的一点是,全书以多样资本为视角,对欧美大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度剖析。作者将“资本”界定为中性术语,为防止歧义和误解,反复强调学术资本是大学的“主导资本”,明确反对“学术资本主义”和“学术资本化”。作者通过历史梳理,有力佐证了资本积累与欧美大学兴衰相伴而行的发展规律,亦即:大学的崛起过程,实际上就是多样资本的积累和增殖过程;大学的没落过程,实际上就是多样资本的减少、流失或异化过程。

  大学走势及对中国大学的现实关怀

  本书通过对欧美大学新旧矛盾的解析,预测了欧美大学的某些走势。例如,作者基于“大学兴于学术资本、败于学术资本主义”的理论预设,针对欧美学术资本主义蔓延的趋向,断定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必将发生地域上的位移;再如,作者基于英国新大学的发展轨迹,预言“新新大学”在若干年后势必还会在英国重演。这些预测虽然不是著作的重点,但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

  本书虽以欧美大学为主题,但正如作者所言,撰写此书的目的更多在于“强烈的本土和现实关怀”。在书中,不仅各章都附有“启示与借鉴”或“结论与启示”,而且在很多章节的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切。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历史发展的节点,因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借鉴先发国家大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此为镜,为我所用,尽最大努力把中国大学的发展之路走正、走直、走好。这正是本书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

  (作者单位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教师书房 10回眸欧美大学历史 展望中国高教未来 周川2024-11-06 2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