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以“用好公共文化遗产,用活文物资源”为思路,以“中国石窟艺术”“有图有真相:绘画中的历史人文”等10门在线优质公共美育课、数字化资源库、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等为育人路径,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 以数字美育建设为牵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数字美育建设为牵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数字美育以美术学院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书法学等专业教学需求为出发点,以全校师生文化素养培育为切入点,坚守“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铸魂”三大育人目标,通过购买图库素材,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鱼凫美术馆为主要空间建成了全景式、互动式、模块化的“中国历代经典美术作品数字展厅”;以艺术楼、公共教学楼为拓展,制作了数千件历代美术经典名作仿真品,建设了“中国历代经典美术作品数字资源库”,开发了可实时进入查找、观看、互动的数字化资源小程序;打造了以美术学院师生为主体,以线上人工智能讲解为特色的数字文物讲解队伍。为师生和社会大众在数字化空间和平台认识历代经典美术作品、理解文化内涵、文化转化运用提供了递进式成长空间和途径。 构建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院自2012年以来持续不断开展“历代美术经典作品活化与文创设计”实践工作。美术学院师生将中国历代经典美术作品作为课程和专业实践训练的资源,构建了一个涵盖“课程教学+工作室实践+赛教融合+产教融合”多维联动、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重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方面,理论课程整合了“设计概论”“中国现代设计史”“设计美学”“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素养,包括设计理论知识、审美鉴赏能力、创新思维、文化理解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拓宽教学模式,将“历代美术经典作品”以“工作室实践+赛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方式实践教学体系,使经典作品“活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山形·水韵”生活创意产品工作坊以中国传统的山水元素为主题,通过陶艺和扎染等传统工艺,设计了一系列生活文化创意产品。与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安岳石窟研究院等文博单位联动,促进成熟的设计方案量产落地,成功推出了“青铜魅影: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系列文创产品”“乐在蜀中:成都博物馆汉代陶俑系列文创产品”“安岳石窟文创系列文创产品”等300余件中国古代经典美术作品系列文创产品,并获外观专利授权和多项学科竞赛奖励。同时,学院建成了文创产品展售部,为全院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销售原创作品的平台。 有效推广美育浸润活动 依托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等重大展览项目的实施,以及学院各类培训项目的开展,有效推广“中国历代经典美术作品数字资源库”美育浸润活动。 “中国历代经典美术作品数字展厅”面向全校师生及周边地区中小学,先后推出了多场数字美术展和艺术沙龙活动。学院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举办“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专题展”,让观众通过参观数字作品汲取奋进力量;同时,学院以“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为主题,在教学楼楼道展示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起到培根铸魂、赓续红色血脉的作用。在成都市温江区、青羊区、高新区等社会活动室举办“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作品展览和作品分享沙龙,使社区居民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浸润中实现文化熏陶、涵养家国情怀。这些展览已成为数字化展厅长期性、经常性开展的品牌性美育活动,以高水平艺术创作涵养学生品格修养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美育浸润质量,学院联合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温江区大学城社区、成都市鲁家滩湿地公园举办“艺术市集”。“艺术市集”通过将艺术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消费者直接互动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培养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历代美术经典作品”活化与文创产品开发与实践方面,鼓励学生通过临摹历代经典作品,了解艺术风格、掌握创作技法;还鼓励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开发文创产品,通过“艺术市集”展示和推广。 未来,学院将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继续探索美术经典作品活化与文创设计的育人功能开发和实践,进一步优化机制、创新组织、开拓路径,通过数字赋能,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罗佳 李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