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以“勇于探索,厚积薄发”的精神与“潜心育人,深耕不辍”的理念,传承红色基因,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扎根基层奉献的“骨干人才”,让他们在岗位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以及敢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让他们在行业里“上得来、撑得起、能出彩”,有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三位一体”,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学校紧跟时代步伐,确保教育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科技进步及学生发展紧密对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与匹配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2023年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与优化,与企业共建34门课程,通过引入行业前沿知识、增设跨学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有效提升课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的人工智能转型,建成33门基于知识图谱的人工智能课程,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开展专业知识图谱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丰富教学手段,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重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1500余门课程通过课堂表现、项目作业、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维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持续巩固“学为中心的‘三支柱两闭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成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科教融汇、产学研用、科研赋能教学“三位一体”,助力教师教学质量提升 促进科教融汇。在实践中推进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24年招生的75个专业中,全部设立专业科技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并根据专业实际设立体现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认定标准,全校6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强化产学研用。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科研小组等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科研前沿,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为重要抓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成学科竞赛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023年,在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项目约6000项,获得国家、省级奖项2416项,6478人次获得各级学科竞赛奖,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排名提升63位。注重科研赋能教学。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不同区域、学校、学科或专业教师之间的动态组织与合作,协同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学校已建成省级虚拟教研室1个、校级虚拟教研室6个,2个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分别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产教融合、教学相长、学生服务“三位一体”,提升育人和管理成效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适应度不断增强。经过持续性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开展产教融合命题“揭榜挂帅”,支持教师主动将科研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指导学生揭榜答题,打通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需求的结合通道,立足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2023年,培育36个产教融合项目,其中9个产业命题入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产业命题赛道,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教学相长,学生满意度持续提升。加强师生交流沟通,调整教学策略,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学校鼓励学生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增强学习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意见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建议,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易班”助力,学生事务管理更高效。学校建成“‘西华易班’一站式学生事务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各种事务的查询和办理,实现了多校区学生事务的“一网通办”,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数据融通,平台有效整合了全校的业务系统数据,包括党建引领、思想教育、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文化娱乐等与青年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为更加精准与个性化的教学管理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提升了育人和管理成效。持续巩固“基于‘易班课堂’的网络育人体系构建与探索实践”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成效。 (本文系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地方高校面向新时代的‘资源汇聚、专业融合、智慧铸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3-59]和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JF24001]阶段性成果) (刘雪梅 蒋珍菊 马思捷 蒋万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