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收官,收视率破2,豆瓣评分9.4,思想性与艺术性、传播度和美誉度俱佳,为更多教育教师题材影视剧精品化提供了借鉴启示。 不只描摹教育生活,更要深入教育生活、反思教育生活 观众赞誉该剧是忠于现实的诚意之作,无论是复刻呈现的华坪女高还是无滤镜美化的师生面庞,都在营造一个纪录片式的场域。如果该剧服化道层面的“求真”是对张校长所经历教育生活的真实描摹,那么情节台词层面的“务实”则是对其生活本质的深入与反思。 剧中丁笑笑得知蔡桂芝父亲生病后感慨,没想到山里的孩子这么辛苦,随便一个风吹草动就能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丁笑笑的这段话发人深思,让观众认识到乡村教育的挑战。剧中张校长成功创办女校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作为地方政府领导,马副县长思考的立场不同于他人。《山花烂漫时》把这种不同立场之间的博弈、理解和求同存异形象立体地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当时基层教育发展面临的真实困境,也从更深的层面彰显出马副县长对张校长办学的支持,更让观众看到了以马副县长为代表的有纪律也更有情怀的基层公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山花烂漫时》超越表层现实的描摹,为观众打开了另一扇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窗,从多维的社会截面呈现女校师生面临的挑战,使整部剧更具现实广度与教育深度。教育从不孤立存在,而是波澜壮阔时代大潮的脉搏与镜像。好的教育教师题材影视剧应当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师看教师,在时代环境中营造戏剧冲突,用艺术的拔高把我们带入一个熟悉又陌生、现实又超越的光影世界,在全面深入的呈现中帮助人们反思现实教育生活。 不只塑造英雄教师,更要彰显人性之光、精神之力 英雄人物是主旋律影视剧的重要元素。剧中塑造的张桂梅不是一个“伟光正”的英雄教师,她也发脾气,也爱较真,督促学生学习时有“不近人情”的严苛,向企业筹钱时有跳脱规则的“活泛”,管理教师时有无可奈何的愧疚。这些“毛边”让人物的塑造更有血有肉,也为人物精神的凸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生活中有执着的一面,她对信仰的坚定才更加真实;正因为生活中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她对山区陋习的深恶痛绝才更加可信。人民教师来自人民群众,英雄教师更是人民群众的英雄,只有凸显英雄身上的人性,英雄教师才不会成为一个抽象符号,而是有情感、有梦想,也有内心冲突和挣扎的人。 该剧彰显张校长身上的教育家精神时没有一味地高歌礼赞,而是融进每一个情节设计和台词对白。谷雨遇到教学困难时,她说,“当好老师会教学还不够,还要玩转孩子”;“杀人犯”的女儿辛欣入学时,她说,“正因为孩子心里有创伤,老师们才应该帮助他们抚平创伤,正因为学生中有人戴有色眼镜,才应该引导他们消除歧视”。这些情节和台词交相辉映、恰到好处,让张校长身上的教育家精神感染更多观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山花烂漫时》塑造张桂梅,正是通过角色传递深邃而持久的人性光芒和精神力量。好的教育教师题材影视剧应当在人性基石与精神内核的烛照下构建情节、塑造人物,把典型人物塑造融入畅达考究的故事表达,涵养师德、润泽心灵,通过英雄教师个体的故事弘扬教育家精神,升华教师群体的精神境界。 不只追求审美的多元,更要追求价值的共鸣、风尚的引领 《山花烂漫时》采取了生活流的拍摄手法,对话幽默风趣,场景贴近现实,让大家看到了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华坪群像,展现大山女校的建立和山里女孩的求学过程,给观众一种与剧中人共成长的沉浸式观剧体验。这种审美表达不似传统主旋律影视剧的严肃、板正,更具亲和力,更易建立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结,厚植价值共鸣产生的土壤。 女校成立之初条件艰苦,蔡虹老师选择了离职,剧中对此没有特别评论。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当张校长带着6位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当本想离开的其他老师最终选择留下,该剧呈现出艺术化的真实,让我们看到并深切体悟到,这个时代需要的正是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山花烂漫时》敢于呈现不同价值的交锋,不避讳敏感,不故作姿态,不被刻板认知裹挟前行,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观众对已有的价值观念进行反思。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教师题材文艺作品也应当具有对未来的引领性。好的教育教师题材影视剧不仅要追求审美的多元与形式的创新,更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愿景的美好憧憬,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激发人们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热情与行动,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