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 星期五
“花式作业”要重视引导与反馈

  新学期开始后,一些学校、家长“晒出”了孩子的“花式”课后作业。这些“花式作业”往往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或社会新闻中的热点相联系,要求学生同时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技能,自行计划并完成多种任务,最终形成有趣的“作品”,既具趣味性和实用性,也能促进学生发展。然而也有不少学生和家长反映,一些“花式作业”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加重了家庭经济和精力负担。如何设计出有意义、高质量的“花式作业”成为学校和教师面临的新问题。高质量的“花式作业”,既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也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引导反馈,并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

  无论作业采取怎样的形式,都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十分清楚,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能够达成怎样的目的,如深化知识技能掌握、发展核心素养、养成良好习惯等。教师在设计“花式作业”时也要深入思考作业任务和形式与课程和课堂的关系。良好的作业设计应当具备帮助学生深入巩固、深化应用或自主学习课程相关内容等方面的功能。作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应当依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来确定,而非盲目追寻热点话题,更不应“为灵活而灵活”,使作业流于形式,失去其本来功能。

  作业的要求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尤其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一致。当前对“花式作业”最大的争议在于作业要求超越了学生能力范围,例如要求小学生做“案例分析”,或以视频剪辑、演示文稿等形式总结假期生活等,都远超学生能力范围。在学生无法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家长不得不“代劳”。作业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加重了家庭负担。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分析问题、设计规划并独立完成“花式作业”中所有相关任务或步骤的能力。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些能力,教师则须考虑降低任务难度、改变作业形式,或采用任务引导等方式为学生完成作业提供“脚手架”,尽可能避免任务超出学生能力范围。同时,作业设计也要与学生真实生活经历密切关联。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切实考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话题,基于特定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布置任务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业任务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教师的引导和反馈对于“花式作业”更加重要。相较于传统作业,“花式作业”具备更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也更需要教师进行充分引导和铺垫,帮助学生理解作业任务对于自身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通过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们才能了解“为什么要做这项作业”“怎样才能做好作业”等问题,作业才真正对学生赋予意义,使学生具备主动完成作业、自主学习的意愿和效能感。

  在完成作业后,“花式作业”也更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展现出的长处与短板。在完成“花式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综合自身多学科、多方面的能力,解决多个问题或完成多项任务,形成作业要求的成果。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一整个过程,需要在教师或同伴的支持下回顾分析完成作业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环节与过程。因此,教师也有责任对“花式作业”进行深入批改反馈,帮助学生分析反思,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完成作业,自己理解了什么、发展了哪些能力、仍有哪些能力需要提高等问题。基于这些深入分析与反思,学生才能明确自身在未来学习中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同伴间分享也是“花式作业”进行反馈的有效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作业成果,一方面是对作业内容的深化,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与作业之间有效衔接、形成课堂与作业间的闭环,帮助学生发展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这种反馈形式也能帮助学生相互了解借鉴,汲取同伴的长处,在拓宽思路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交往能力。

  此外,“花式作业”需特别考虑学生和家长的承受能力。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需调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解决多种问题。因此,完成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不少于传统书面作业。许多“花式作业”不属于书面作业范畴,在作业总量方面更难监管控制。这就需要学校完善自身制度,通过作业公示、跨学科集体教研等沟通机制,有效控制作业总量,为学生留够完成作业的时间“余量”,避免“花式作业”过多、加重学生和家庭负担等问题。学校也要做好家校沟通工作,通过书信、当面交流等形式帮助家长理解灵活作业形式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对于体美劳作业等需要家长监督陪伴的“花式作业”,简化家长反馈的流程和形式,及时听取家长对“花式作业”的意见和建议,对作业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保证“花式作业”切实发挥作业应有的育人功能。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评论·观察 02“花式作业”要重视引导与反馈 王秩晰2024-10-18 2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