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名扬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新闻回放 快速迭代的人工智能正在对教育产生颠覆性影响。重审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价值、探讨人工智能对大学课程教学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考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思路的转变……一系列的核心问题正在被交流、争论、碰撞。值得深思的是,在利用人工智能拓展高等教育可能性的同时,也需要厘清人工智能的边界,看到其对教育的深远影响。 主持人语 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众多领域表现出了广泛的赋能作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成为必然趋势,潜移默化地重塑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范式,也对学校系统和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提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厘清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边界,成为教育领域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应当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探索并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与良性循环。 冰冷的算法代替不了教育的温度 宋文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人工智能掀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风暴。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电影中的科幻场景成真,新型智能助教、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无缝衔接的知识网络正逐步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应用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部分高校开发AI助教系统,向学生提供24小时个性化学习支持、智能评估和反馈;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推动形成“师机生”三元教学新形态;提升了教育教学效率,智慧课堂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利,有望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但抛却了“主观性”的“新伙伴”是否会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甚至导致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丧失?教师能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这值得我们深思。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数据和计算能力,它无法实现教育中的情感交流和价值引导。比如,智能笔能够画出完美的圆,却不能回答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的问题。“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如何学得更好”,但并不能为我们解答“为什么而学”。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有可能会使教育丧失本身的温度。因此,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警惕技术至上陷阱,保持对教育本质的清醒认知。 人工智能为教育带来的变革机会令人兴奋不已,但我们在拥抱教育未来时,应切忌被技术光环眩目。人工智能可以带来“更聪明的学习”,但算法也是“冷冰冰”的。我们不应舍弃课堂上的笑声与感动,在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学习、教学效率的同时,更要留住教育的“人情味”。 善做人工智能的主人 李璐阳(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作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力军,青年学生要运用并驾驭人工智能,而不应被人工智能所裹挟。我们不能将人工智能视为神话般无所不能的存在,也不应“因噎废食”拒绝其带来的种种便利,而应该善用这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与研究。 了解人工智能,善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我们得力的助手,在科学研究中,人工智能能够辅助科学家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加速创新的步伐。人工智能的作用更多的是辅助人类发展,而不是替代人类的思维和创造力。真正的创新仍然需要人类的智慧、经验和情感。人类要基于现有的技术,与人工智能进行更好的互动,通过人机协同,实现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使用人工智能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使用观念,要保持对其局限性的清醒认识,明确人工智能的应用是以人类的价值和需求为中心,更好地服务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已来,它为大学生塑造自主学习能力带来了新机遇,比如丰富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动力、深化创新思考、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认知能力等。但也要看到,过度使用人工智能会产生学习依赖,进而产生思维惰性,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兴趣和对问题的主动思考能力有可能随之减弱。如何引导大学生善用人工智能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道必答题,高校教师也应紧跟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在加强自身对人工智能学习和使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提升使用人工智能的素养,引导学生拥抱科学技术、善用人工智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人工智能应用须守住学术伦理底线 万佳乐(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应用于科研领域,创作过程中的学术伦理问题引发了热议。一项调查显示,国内84.88%的大学生使用过AI工具,77.51%的受访者看好AI工具可以帮助提升效率。不少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论文创作中会用AI搜集文献、处理数据,“避免了许多无用功”。与此同时,“多所高校规范大学生用AI写论文”的新闻在今年的毕业季上了热搜。这令人不禁发问:大学生用AI写论文,究竟是避免“无用功”还是在避免“用功”? 显然,用“一刀切”的方式限制人工智能的使用是不切实际的,但滥用人工智能也会带来“智”造论文的风险。诚然,人工智能意味着研究数据的开放、共享,但是在打开一扇扇技术之窗的同时,也带来了形成依赖的隐患。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特定问题的透彻观察。一旦学生对AI工具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就可能大大降低,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对研究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独到的学术见解。对于学生而言,在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论文写作时,应该严格遵守学术诚信的原则,准确标注使用人工智能写作的部分。对于高校而言,应当建立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政策标准来把握人工智能的使用尺度,仔细权衡科研过程中的学术伦理问题。这些讨论不仅代表着人工智能技术介入高等教育领域所引发的影响和挑战,还将影响科技和教育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