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改风采
2024-09-14 星期六
以学为本 为学而教
——聚焦河南省濮阳县龙源实验学校“学为课堂”
  校长姚俊松与阅读社团学生分享名著

  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展示

  学生在“学为课堂”上合作互学

  姚俊松,河南省濮阳县龙源实验学校校长,濮阳市首批教育教学专家、濮阳市组织部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濮阳市十大师德标兵、第十届濮阳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国培讲师团成员,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曾获得2004、2006、2012、2017、2019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2005年全国物理创新大赛一等奖,2013年全国名师赛一等奖,2014年全国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受邀作省内外专题报告会百余场,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师德建设、班级管理、课堂改革与优化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在物理学科方面,针对实验优化与创新、高效课堂的打造、核心素养的实践等方面,也都有深入研究。百余篇文章发表在《中学生数理化》《教师博览》《教育时报》《德育报》《班主任》等刊物上,著有《从教之初——和学生一起幸福》。

  2021年9月入职濮阳县龙源实验学校,用心落实“彼此成全,让每颗星星都闪亮”的育人理念,团队共建“让师生流连忘返家园式学校”的办学目标。

  河南省濮阳县龙源实验学校,是一所建校只有八年的民办学校,前几年教学默默无闻,教育教学质量一般;自从开启“学为课堂”改革之后不断发展,到2024年已经成为受到当地甚至更大范围老百姓认可的优质学校。

  蓄势待发——拉开“学为课堂”序幕

  课堂改革的成功,需要长期的蓄势和积淀,而龙源实验学校“学为课堂”的成功实践,要从现任校长姚俊松的成长经历说起。

  姚俊松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不久,就在课堂教学上崭露头角,大胆的教学风格,多元的课堂创新,不仅受到学生的喜爱,也让周围的教师对他刮目相看。这源于他平时的大量阅读、认真备课和深度研究,也与其出口成章、妙趣横生的言说水平不无关系。

  在其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三年,因其出色的表现,被破格推荐参加河南省优质课大赛活动,并获得了河南省冠军,姚俊松的名字也被更多同仁知晓。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姚俊松进入了教学能力提升的快车道,从市级到省级再到全国大赛,在不断的突破与创新中实现了在优质课大赛上的“大满贯”。

  可姚俊松非但没有沉浸在胜利的海洋里,反而有一些疑惑与不解在心中徘徊。

  他讲起课来,神采飞扬,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可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一个情况: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因为教师教得优秀而快速提升。离开教师之教,学生很难走进自我学习与探索的天地。自此,姚俊松开始了探索。

  2009年,姚俊松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地下室里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每周二的晚上,围绕着教学的真谛与本源,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行了一场又一场“如火如荼”的研究,其中不乏争辩,在交流研究之后,他们再把提炼的成果拿到课堂上去实践。

  工作室虽然没有官方的“正名”,没有外来的资金支持,但因其纯粹、专注、无私的教研情怀和实用的研究成果,在当地引起广泛影响,甚至有很多外地的教师赶来参加教学活动。

  《中庸》有言:“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教学研究团队在持之以恒的学、问、思、辨之中,执着于教与学的本源问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成果。

  对于何为学习、何为课堂、何为理性的师生关系,姚俊松有着自己的理解。

  第一,学习的本源,要基于成长的需求。

  真正的学习,应该发生在学生身上,应该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该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知识,是学习的载体而非目的,目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逐渐形成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是机械地听讲,而是要通过阅读、讨论、练习、操作、转教别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参与之后,实现更好的成长。

  第二,课堂的本源,要基于主动的获取。

  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要安排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与鼓励。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与欢乐的地方。要设计有学生释放激情的机会和载体,应该有鼓励激情释放的制度与方法,使学生能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课堂,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与舞台。学生能学会的,给他们时间;小组能解决的,给他们机会;学生想展示的,给他们舞台。

  第三,师生的角色,要回归供需的理性。

  教师在课堂上是为学生服务的,而这种服务的理性呈现应该是基于学生的需要。事实上,好成绩是学生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只有给学生机会和时间,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再伸出援手,才更能体现教师的价值。良性的师生关系,是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大有作为。这也是“学为课堂”理念的源头和初心。

  重新定位后的学习和师生关系,让课堂更加贴近学习的本源,实践成果也证明了这个理念的可行性。落实的过程中,尽管教师讲得少了,可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成绩迅速提升,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姚俊松发现,要想让学生拥有乐学、善学的学习状态,就必须更新教师的育人观念,变革教学方式。

  于是,姚俊松的“以学为本,为学而教,不为而为,绿色健康”的教学理念与相应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

  蓄势待发的姚俊松,在寻找契机,试图让这一理想变成现实。

  2021年9月,姚俊松就任濮阳县龙源实验学校校长后,拉开了“学为课堂”的序幕。

  基本流程——明晰课堂脉络的精要

  “学为课堂”的基本流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固本清障、导学定标、“学为”互动和内化互补。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同时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

  第一个环节:固本清障

  固本清障,顾名思义,就是稳固知识的基础,清除学习的障碍。利用课前3分钟,强化和新知学习高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铺平道路、搭好阶梯。因为任何学科,尤其是理科知识,前后设计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有将新知相关的旧知熟练掌握,才能收获新知学习的水到渠成。否则就会因旧知断档而导致对新知学习的茫然无措,从而产生厌学乃至怕学的情绪。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清障”,是指与本课新授知识高度关联的核心内容,与其他课关联的障碍可以暂时搁置,留待以后解决。

  为此,教师就要将与本节高相关的公式、定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以及答案提前出示在教学演示文稿上,让学生在课前3分钟强化巩固。

  固本清障,不仅可以让多数学生因强化前置基础而实现新知学习的高效,更可以让学困生因为最近发展区的夯实而实现课堂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所有学生对新知学必有获。对于知识“欠账”太多的学生,教师会适当地进行清障前置,在课下拿出一定的时间开点“小灶”,保证其新知学习可以正常进行。这也是帮助学困生有效、快捷的办法。

  第二个环节:导学定标

  导学定标的核心内容是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言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聚焦学习的目标。

  上课铃声结束,教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实验、精彩纷呈的视频,快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对新知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尽快明确新知学习的目标与方向、需要解决的重难点以及涉及的考点等,从而让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聚焦,让知识框架更加清晰,让任务驱动更加精准。

  第三个环节:“学为”互动

  这是一节课的主体,体现了以学为本、为学而教的理念。“学为”,强调的是学习中教师与学生角色恰到好处地预设与实施,是课堂上讲授与学习行为和谐共生的互补与平衡。“互动”,是双向甚至多向的碰撞和交流,有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生本互动,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也有教师和学生之间从质疑到解惑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生,在互生中互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强化认知。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是自学、交流、碰撞中得来的认知,而体验性、实践性、操作性、灵动性,则又将学习推向了更高效的层面。

  第四个环节:内化互补

  内化互补也叫反馈互补,它是学生对于一节课所学新知的自我检测与有效内化,主要包括内化和反馈两项内容。

  一是用互述互补的方式内化。

  本环节借鉴“费曼学习法”,两名学生一组,用互述互补的方式进行。由一名学生简单明了地向另一名学生讲述、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用到的学习方法以及收获与感想。随后,另一名学生再反向述说,可以概括前面学生所言的要旨,也可以补漏纠错,还可以谈新的看法与收获。如此相互陈述,不但让双方对于所学知识更好地内化于心,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两名学生的学习都能提升效率。

  二是采取四色卡的方法反馈。

  为了快速检测不同学生对于学习的情况,教师紧扣当堂学习目标和核心知识点,设计一些判断题、选择题,由学生用四色卡的形式予以快速回应。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手中不同的色卡,快速精准地了解到每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开放的状态,学习的过程始终处于主动获取的状态。“学为课堂”上的学生是充满激情的,学习的心情是欢畅愉悦的,学习的收获也必然是高效绿色的。

  优化升级——构建“学为441”模式

  “学为课堂”的实施,厘清了课堂的方向与师生的定位,“以学为本、为学而教”的理念也得到了教师的理解和共鸣。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学为”互动环节,由于没有细化的操作要求,没有量化的时间标准,时间久了,不少教师不自觉地回到了教师主体和以讲为主的轨道上。为此,学校在原有四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提出了“学为441”高效课堂模式,让师生有了更加清晰、精细的互动内容,也让“学为”理念得到了精准释放。

  “学为441”的第一个“4”,就是前面提到的“学为课堂”流程的四个环节。

  “学为441”的第二个“4”,即将“学为”互动环节科学地分解成自主研学、合作互学、碰撞展学和点睛助学四种学习方式,在每一种方式的实施中,都有相应的策略与时间要求。

  “自主研学”,时间为10—15分钟,学生在《学为提纲》的引领下,自主学习新知文本,旨在给足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自己能学会的内容,同时也标注自己存疑的地方。充分的“自主研学”是课堂高效的基础,也是“学为”理念顺利落实的保障。实践证明,很多新知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而掌握,而且学得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持久。“自主研学”的长期落实,不仅让学生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提升了解决困难的能力,收获了自信与心情的愉悦。

  “合作互学”,时间8分钟左右。学生在“自主研学”中掌握一定知识的同时,也必然有新的发现,有质疑和困惑,内心自然会升起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这时,为他们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统一答案,答疑解惑,碰撞观点,学生在有效的小组机制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这种小单元、扁平化的合作互学,不仅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基础问题,也让新知学习在这种全情体验中更加入心入脑。

  “碰撞展学”,时间8分钟左右。它是一节课中的高潮,也是学生激情释放的集中体现。因为每个小组都达成了共识,做足了准备,跃跃欲试,渴望一展才思。所以,当教师根据《学为提纲》提出需要展讲的问题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参与。新知内容,也在大家此起彼伏的“展示”“补充”“纠错”“质疑”中越发清晰、明朗。教师在欣赏学生精彩展示的同时,也记录着学生碰撞过程中的焦点问题。

  “点睛助学”,时间8—10分钟。顾名思义,此环节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它包括“碰撞展学”过程中的及时助学和“碰撞展学”结束后的集中助学两个部分。利用教师特有的资源与专业素养,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易混、易错、易漏点的辨析。教师注重讲方法、讲技巧、讲规律、讲学科思想。通过点睛助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拓展运用,最终完成新知目标的达成。

  “学为441”中的“1”,指每天新授课后,会安排1节对应精练课,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提前准备的《学为精练》。通过精准、限时的训练和及时有效的订正,实现考点的巩固和学习的查漏补缺。为了形成“精练课堂”的闭环管理,在精练课的前35分钟,集中精力强化练习,像正式考试一样,按钟点发放练习题,到35分钟后即时“收卷”。最后10分钟,师生互动进行精准的纠错、互补、提升。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所做练习的进一步强化,也是引领学生走向触类旁通的必行之道。

  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学为课堂”,还是“精练课堂”,教师所讲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自学与互动的时间大大增加。可教师所下的功夫非但没少,反而更多了。他们不仅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教学知识和经典教法,还要明晓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态。不但要让核心知识深入学生之心,还要让学生逐渐掌握自学、互学等学习方法。所以,对于教师的要求不是少了和低了,而是多了和高了。从这个视角说,“学为441”不但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也锻造出了一批优秀教师。

  内在动力——感悟水到渠成的力量

  “学为441”高效课堂模式推行之后,越发显现出其生命的张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为441”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激扬的生命活力,除了它科学的理论基础以外,更重要的还有来自师生教研共鸣共振的内在动力。

  一、师生成为“学为441”的最大受益者。

  “学为441”不仅为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教师在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了为师者的成就与幸福;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与激情。龙源师生都是“学为441”的践行者,也都是课改成效的受益者。在这种切身受益的润泽下,师生自然会产生持续且强大的课改动力。

  二、校长成为“学为441”的实践带头人。

  校长姚俊松既是“学为441”模式的创建者,也是这一模式的实践者。在做好学校工作的同时,他和教师一样带班上课。他总是接学生成绩不理想的班级,而且他的每一节课都会提前预告,随时接受大家入班观摩。模式的得心应手、学生的激情参与,以及不长时间后的成绩蜕变,姚俊松用实际成绩让大家主动想要步入到“学为441”模式之中。姚俊松甚至和自己并不擅长的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教师同课异构,同样可以借助“学为441”模式让课堂亮点频现。

  从几个教师尝试实践,到一些教师主动参与,再到全体教师步入其中,教学成绩因为“学为441”模式而不断提升。

  三、“四备两研”成为“学为441”推进的加油站。

  课堂的高效落实,离不开深入的备课与研究,“学为441”高效课堂更是如此。为了让课改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定,龙源实验学校设计并严格落实了课前的“四备两研”制度,也让“学为441”的推进,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备”指先后有序又各有侧重的四个备课环节。

  一是独立初备。教师个人在不借助工具书的前提下,对将要上的新课进行独立备课。任务包括,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研读,对学习目标及重、难点的核定,对课后习题或教辅习题的认真书写,从而形成对新知的全面了解和简案设计。这既是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提前感知,也为后面的集体备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深度主备。学科组长以月为时间周期,将新课分解成不同的任务分发给组内教师,每名教师都有对应的深度主备任务。他们要在独立初备的基础上,本着对学科组及随后的集体备课负责的态度,深度备课,并设计出《学为提纲》《学为精练》以及教学辅助课件。

  三是智慧集备。每个学科组每周都会安排两次智慧集备的时间。其间,深度主备人将《学为提纲》《学为精练》分发给组内每名教师,并言简意赅地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与落实办法。然后,其他教师则要在自己独立初备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提出补充、完善、优化的建议。这个环节不仅有领导现场督导,还有精准的操作细则,比如怎么说、谁先说、谁总结等,都有详细的行为规定。最后集备的成果,就是将大家的智慧汇集,并以升级优化的《学为提纲》《学为精练》落实呈现。

  四是精准复备。集备结束后,学科组教师在共享成果的基础上,再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前更有针对性的复备。从而实现教师在不同班级都能做到胸有成竹、精准施策,最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两研”是指学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学为提纲》和《学为精练》的“研判”与“研用”。

  “研判”,在智慧集备前,所有教师都要对主备人提前发布的《学为提纲》《学为精练》进行“试做”,并以研究者的心态对《学为提纲》《学为精练》进行评估,提出修改意见。意见包括格式是否规范,目标及重难点是否精准,任务设计尤其是讨论、展示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当。同时,对于《学为精练》里试题的设计、难度、数量等要素的把控是否恰当。

  “研用”,在上课前,所有教师要对《学为提纲》《学为精练》进行“试用”和“标注”。尤其是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合理引导等进行有效标注,以便在课堂使用的过程中更加顺畅、精准。对于教学辅助课件上“点睛助学”内容的设计要进行反复优化,结合本班学情进行调整,优化点睛的语言。

  龙源实验学校的“学为441”,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由内而外的成长需求。如今,“学为441”不但成了学校的品牌,也成了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有效载体。

  丰硕收获——办学成绩稳步提升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才有新景象。

  “学为课堂”在濮阳县龙源实验学校落地生根之后,学校的办学成绩稳步提升,让这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不长时间便成为当地家长和学生向往的学校。

  一、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在“学为课堂”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业表现不断进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学业上的进步和长期的课堂参与,让学生内心的自信逐渐累积,由初入龙源学校时说起话来不够自信,到后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提问、抢答,在课后乐于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而且在大型展演中也呈现出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精神面貌。自信的星火,点燃了他们内心对未来的憧憬,他们不仅渴望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期望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二、课堂重心深度回归

  “学为课堂”的有效开展,不仅让师生更加清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在实践中印证了以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让理念与实践在课堂上完美契合,也让课堂重心回归到了理想的样态。“以学为本,为学而教”的核心理念在全体师生的共鸣中落实于课堂实践,实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为学生生命成长而教、为学生有效学习而教、为师生教学相长而教。这种课堂重心的回归,也必然会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教师更好地发展。(陶继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以学为本 为学而教 陶继新2024-09-14 ——聚焦河南省濮阳县龙源实验学校“学为课堂” 2 2024年09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