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追求。加快推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的生态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是不断丰富新时代人才培养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及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要做好生态文化育人内容的“一个中心”和“两个结合”。做好“一个中心”工作就是要守住价值引领这道大关。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稳固防线,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才能使其自觉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坚实推进生态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就要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牢牢树立新时代大学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历史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完善“两个结合”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当前的生态文化育人实践相结合,适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需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是推进生态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新的时代意涵,坚持将经典融入育人实践,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生态文化育人实践中不断闪烁真理的光芒。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承创新传统生态文化并不是要原封不动地全盘继承,而是要以继往开来的态度,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使之与培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新人的育人要求相结合,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优秀传统生态哲学智慧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要做好生态文化育人队伍的“一个目标”和“三线建设”。把握“一个目标”就是要求育人队伍牢记教育的根本使命,明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生态文化育人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牢牢结合,不断丰富现代化人才的发展向度,培育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人。 加强“三线建设”就是要明白生态文化育人的好坏关键是教师,做好人才队伍、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建设。建好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是坚实推进生态文化育人、培育赋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型人才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让教师队伍身先示范,强化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加强生态文化理论学习、锻炼过硬的育人本领,同时也加强新型人才引进,不断促进育人队伍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其次要抓好育人教学工作建设,做好生态文化优质育人内容的备课,要让不同教师积极交流育人的经验方法,组织讲课说课大比拼,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完善育人的内容方法,实现优势互补与育人资源的互换。抓好教材编写建设,组织撰写一批质量上乘、内容丰富、有理论深度的高水平教材,不断适应培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的迫切需要,加紧生态文化育人的科研投入,不断为生态文化育人提供前瞻性对策建议与前沿性理论支撑,使得育人实践更加规范科学合理。最后还要做好生态文化育人队伍的管理建设,发挥生态文化教师队伍的最大育人优势,建设行之有效、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很重要。要不断破除制约育人队伍开展生态文化教育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探索生态文化育人队伍制度管理创新,完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多维度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规范、教学运营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加强科研管理和激励,同时也要防范“唯科研”“唯论文”倾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教师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与科研的活力。 要做好生态文化育人载体的“主要阵地”和“四面协同”。建好“主要阵地”就是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最重要的育人阵地,要关注到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时代现状,不能再采用以前的说教式、灌输性传统教育方式。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是伴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成长起来的“00后”一代,做好生态文化育人课堂教学建设就不得不充分考虑他们所特有的学习环境、成长氛围以及个人特质。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载体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做好学理与寓乐相结合很重要。要完善课堂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教学的情境教学优势、做好“翻转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生态文化理论深刻阐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生态发展故事,做到学理与寓情相结合,要用喜闻乐见、平易近人、形式灵活的内容来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强化大学生置身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听体验,激发其自觉意识、不断谱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形成“四面协同”的合力作用,首先就是要兴办生态文化相关社团、组织生态文化沙龙以及各式文化宣传宣讲竞赛活动,不断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互动,在传递生态文化中陶冶情操、涵养品性,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其次是利用好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打造互联网生态文化育人的传播矩阵,切实提升生态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凝聚力,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生态文化优质内容,不断增强生态文化育人内容的亲和力、感染力、实效性与针对性。再其次是加强生态型校园建设,加强节能技术设备、可回收技术以及低碳管理制度的引进与建设,在践行生态行为中不断强化自身要求。要营造好校园的植物景观、绿色建筑、生态地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景育人的功效,不断培养起学生对保护自然的浓厚兴趣、道德情感、强烈意愿,强化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感、使命感。最后是推动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层面的生态文化教育志愿服务,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向社会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激活全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院;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浙江省生态文化建设对策研究”[2022JDKTZD46]及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生态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径探究——以下沙高校为例”[202210338042]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