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教育视窗
2024-08-22 星期四
在践行“致远教育”中求索致远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办学30年剪影
张利波 季俊昌

  1994年9月建校的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30年来把“面向未来”作为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始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践履“励志、担当、求索、致远”的学校精神,胸怀家国、放眼世界,肩扛责任、勇毅前行,铸就了一幅绚丽的“致远教育”(是指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为学生未来生活负责的教育)育人画卷。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校两区”、在校学生数量1.1万余人的大规模初中办学格局。30年的办学历程,东营市实验中学坚定地行走在追求办学品质与提升境界的改革大道上,积淀形成了深厚的育人文化底蕴,涵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

  着力“三领”,

  全力打造有思想有灵魂的“致远文化”

  东营市实验中学始终相信文化的力量,因为文化是决定着学校走多远、走多稳的关键因素,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标识,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致远教育 赢领未来”办学愿景指引下,学校在“致远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中,以“党建领航、育人价值观引领、实践项目引领”实施策略为抓手,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强化学校的文化表达,系统整体推进学校育人文化建设。2020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东营市实验中学致远文化建设系列丛书》。

  一、以党建领航学校文化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领导。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推进教育发展的战斗堡垒。东营市实验中学党委(简称“校党委”)领导下的9个党支部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创新实施“党建+”工作模式,特别是把“党建+致远文化”建设作为党支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将文化建设纳入校党委以及党支部工作计划,做到与其他党建工作一起安排、一起研究、一同落实、一同考核,实现党委领导下的学校文化建设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使党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领航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创建“致远先锋”党建品牌。首先,确立“党组织立在高处”形象载体。制定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每月组织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将党支部建在年级、党小组建在学科组;校党委成员联系指导党支部、年级工作,党员先锋任党支部书记兼任年级主任,优秀党员任党小组组长、兼任年级学科教研组长。按时召开党支部和党小组生活会,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按规定组织党支部换届选举,不断完善组织体系。为全校党支部委员购买《基层党务工作实用手册》,不定期编印《党务干部学习资料》,定期开展党务知识专题培训,定期开展党支部工作专项督查;建立了党支部党建工作月报、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等制度,不断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围绕党支部作用发挥和“致远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每学年定期组织“致远先锋”党支部和优秀党员评选活动,全面展示各党支部党建成果,努力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其次,推出“先锋亮在岗位”系列措施。为全校党员制作“四讲四有五带头”(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工作桌牌,发放党员徽章,亮明党员身份;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和校园网党建专栏。坚持党员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校党委创建的“致远先锋”党建品牌,不仅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而且深深烙刻上了鲜明的文化底色,彰显了独特的文化品格。2024年1月,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中小学“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示范校。

  二、以育人价值观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凸显文化的价值取向。东营市实验中学“致远文化”的价值定位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营造充满活力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譬如,学校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致远文化”的重要价值,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仅仅拥有学科知识已经不足以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和竞争,所以学校通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组织和社会活动等“致远文化”育人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助力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及各方面素质,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彰显文化的价值意蕴。东营市实验中学深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建构并完善理念体系,才能确立文化的价值追求,才能引领“致远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践。基于此,学校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在探索实践中建构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文化系统。例如,“励志、担当、求索、致远”的学校精神,“海纳百川、宁静致远”的校训,“尚德、惟真”的校风,“爱生、乐业、博学、善导”的教风,“明德、笃行、乐学、善思”的学风。特别是学校淬炼的校训“海纳百川、宁静致远”,内涵丰富,不仅体现了办学理念的内在文化属性,也代表了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的志向追求。就“致远”而言,在学校层面,它昭示着培养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应着眼学生的发展与未来,切实尊重教育规律,反对短视的办学行为;在教师层面,警醒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致远”的宏大理想和进取精神,求索奋斗要有“致远”的行动品格,全心全意地立人须具“致远”的高尚境界;在学生层面,激励学生要有“致远”的宏阔心志和家国情怀,志存高远、求索上进,瞩目世界、放眼未来。东营市实验中学的理念文化系统,既蕴含了“理想高远、责任长远、发展深远”和“心致远、知致远、行致远”的“致远”行动要求,又凸显了“让世界走进校园,让学生走向世界”的奋进愿景和育人目标。

  三、以实践项目引领学校文化建设

  注重“五育”融合。东营市实验中学在“致远文化”建设中,研发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项目,无论是内容、方式方法和载体,还是支持元素与保障措施,都强调多维互动、多措并举、共同做功,实现融合发展。譬如,为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学校既突出德智体美劳各自的教育意义,更强化“五育”融合的育人价值及实践旨向,使“德育铸魂、智育启真、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促行”的教育功能得以发挥,形成“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基、以美为尚、以劳为要”的均衡发展格局。“五育”融合的有效落地,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的正中央,营造了浓郁的“致远文化”氛围,构建了“五育”融合的全环境育人新生态。

  重视建构评价文化。东营市实验中学深知,建立具有创新特色的多元评价机制,以此牵引“致远文化”育人价值与功用的拓展,是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为此,学校通过探索应用“增值评价”,转变评价价值取向,增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促进作用,在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赋能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特别是“增值评价”将学生个体发展与教师教学、主题活动、学校管理的整体评价相结合,从更加宽广的视域来判断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助力学生取得更大进步。此外,通过发挥“增值评价”实施中人际关系、交互形式、时空条件等因子在特定场域中的作用,为学校评价文化的建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聚力实践,以课程教学改革谋划“致远教育”图景

  东营市实验中学倡行“致远教育”,根本目的是希望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为学生的未来生活负责”。在“致用”的基础上开放胸襟、放大视界,不仅仅是着眼学生眼前的需要,更为他们将来能够获得经营幸福人生的能力储蓄知识营养与精神力量。而由“致远文化”衍生而出的“致远课程”“致远课堂”,不仅受到师生、家长、校友、专家的广泛认同,而且为学生跑得更远提供了丰沛的能量。

  一、有效整合,开发实施“致远课程”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础,学校要实现优质特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特色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施。依据“致远教育”育人理念,学校定位于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谐发展,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整体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致远课程”体系,这一直是东营市实验中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强化课程校本化实施。首先,学校根据优质特色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目标,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和学校资源优势,通过科学设计和专业论证研究制定课程纲要,形成课程校本化实施纲领,并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加以修订与改进,逐步完善。其次,加强研究分解各学科、各学段课程教材目标,横向、纵向了解学科整体框架,把握学科逻辑体系,了解跨学科之间的重叠之处,补充课程资源,建立成体系的资源库,以年级为单位,按照学科特点,构建课程校本化实施体系。最后,立足学科,熔铸生活,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多年来,基于课程校本化实施而建构形成的“致远课程”校本建设体系,由五大类、100余门课程构成:一是改编类课程,有“经典阅读”“国学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等,这是语文、历史等学科组挖掘教材中的经典内容片段进行整编组合而成的课程;二是补充类课程,如“数学思维训练”“交互编程与创意制造”“生物经典实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等,这类课程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拓宽知识视野;三是整合类课程,如“数学研究性学习”“历史短剧展演”“趣味地理学”“综合绘画”等课程,通过跨学科整合、学科与生活整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奥妙的兴趣;四是拓展类课程,如学校艺体中心领衔开发的“合唱”“器乐”“舞蹈”“书法”“健美操”等,英语组开发的“书虫”“走遍美国”等,在国家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五是新编类课程,这是各学科组围绕本学科涉及的文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而重组的课程,以此激励学生生发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关爱家国的情怀。

  加强校本课程个性化建设。围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艺术情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等育人目标,学校重点开发实施“校本致远课程”,建构形成“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科学研究、艺术审美、身心健康、自我实现”六大支柱主题课程,并由此衍生出合理有序、相互衔接的90多门子课程,增强了课程体系的前瞻性、丰富性和可选择性。其中,“人文素养”主题开设了“‘青鸟’广播站”“栖音采播社”等23门校本课程,“国际视野”主题包含“英语话剧表演”“书虫阅读”等7门校本课程,“科学研究”主题开设了“数学潜能挖掘”“数学实践与探究”等16门校本课程,“艺术审美”主题开设有“创意DIY手工”“润心阁”等10门校本课程,“身心健康”主题开设有“绿茵足球队”“旋吧国球社”等20门校本课程,“自我实现”主题开设了“家庭厨艺展示”“家长大讲堂”等18门校本课程。丰富多样的课程门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选择,为学生打开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锻炼能力的新视角,拓宽了学生的发展空间,而且丰富了课程育人的文化内涵。

  重视校本课程的有效管理。东营市实验中学认为,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体现,也是学校管理的延伸,在学生需求变化、社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课程管理模式应不断重构与创新。“校本致远课程”管理是针对各支柱课程和子课程进行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每一门校本课程从自主开发申报到学生自主选课、上课,从课程评价到成果展示,一切管理工作都“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学校特别重视课程管理路径的优化,在提高课程管理站位、适当改进行政管理模式、采取民主协商的课程管理方式、加强对课程执行的管理等方面,都有相对成熟的做法及经验。其中,“民主协商的课程管理方式”尤为突出。学校一方面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教科室及学科发展中心负责课程建设、改革等相关工作,邀请相关专家就学校的课程建设、管理问题进行审议、决策,为学校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明确学生是课程管理主体和课程管理利益相关者,主动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提供正式的交流沟通渠道,如组织开展学生座谈会、填写调查问卷等,在课程管理决策上体现民主性,避免形式主义,在课程管理实施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从而将“校本致远课程”开发实施打造成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育人过程。

  二、聚焦素养,推进“学思型致远课堂”教学改革

  东营市实验中学的“致远教育”一贯秉持“一切育人理念都应在课堂上实践与创新”的原则,通过创新性实施“学思型致远课堂”(简称“学思课堂”)教学改革,有力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提高。

  厘定“学思课堂”内涵,明晰教学改革实践路向。东营市实验中学的“学思课堂”,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为实践旨归,以提高思维品质为主要任务,以不断健全人格为最终目的。“学思课堂”的“学思”,要求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和主导,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学法等要素彼此支持、共生共长;对师生而言,“学”与“思”不分先后,师生共同学习、思维碰撞、共同进步。“学思课堂”要求教师的“学思”是为了学生的“学思”,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力和思考力的培养与提升上,即教师的“学思”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想问、敢问、爱问、善问。“学思课堂”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前提下,强调教师的课堂使命就是导学导思,要做到“指导到位、指导有效、导出智慧”,通过“学思课堂”唤醒学生内在的对变化世界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向往与追求,从而在学习中陶冶情操,生成独立的思维体系,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形成自己的追求与理想。

  缔造“学思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东营市实验中学缔造实施的“学思课堂”,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理念。作为教学模式的“学思课堂”,注重的是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学”与“思”关系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学”来说,主要解决的是“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么样”;对于“思”来说,注重的则是“思什么”“如何思”和“思得怎么样”。基于此,学校研发建构了“学思课堂”主导教学模式:问题导入(激学诱思)→内容精讲(疑学问思)→自主探究(自学独思)→互动合作(群学辩思)→成果展示(展学反思)→迁移应用(拓学创思)。这一基于问题的“学思课堂”主导教学模式,把“学”与“思”作为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学中思、思中学、学思融合”的实践要义: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思维训练为目的,师生在共同“探疑—释疑—再生疑”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碰撞思维、交换思想,由此获得知识体系建构、能力提升与经验积累。

  作为教学理念的“学思课堂”,东营市实验中学要求教师以理念为先导,朝向核心素养,深化“学思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且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吸纳先进的教学思想,熔铸新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创新实践“学思课堂”。伴随着学校课改、教改的深入,教师重模而不唯模,在学校主导教学模式的框架下,结合学科特点,研发生成了17种成型的“学思课堂”教学模式;在“我的模式我的课”活动的倡导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激情,让学生在“学”与“思”的交互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形成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新课堂,让全校洋溢着竞学上进、探疑创思、学思致远的教学风气。

  倾力培养,让“致远教师”的成长看得见

  东营市实验中学深知,教师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文化”是“致远文化”内容的重要一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因此,学校积极探索教师发展的校本路径,坚持“以师道为初心,以活动项目为指引,以‘学思践悟’为支撑”,通过持续开展“铸魂致远、育能致远”校本培训行动,让“致远教师”(具有“敏学、勤思、善践、善悟”品格的教师)的成长看得见。

  “铸魂致远”,让教师拥有奉献事业的教育情怀和文化品格。一是涵育教师的教育情怀。在“铸魂致远”的职业愿景引领下,学校坚持师德为首,依托“致远先锋”党建品牌、党员课堂、学术论坛、思想分享会等平台,通过不同层级、不同方式宣讲教书育人故事,推介榜样事迹,推送先进典型,展示育人经验及成果,以此培育教师奉献事业的教育情怀,涵养教师的美好品德、优秀品质和良好品行,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进而激发教师内驱力生长的热情,积极追求有理想的专业成长。二是培育教师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既是教师内在文化的积淀,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显。东营市实验中学注重通过开展教师文化学习活动,促进教师文化品格的养成。例如,校党委和各党支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组织教师参与文化学习活动;学校定期购买一些思想类、文化类、教育类的书籍,如《教育与美好生活》《民主主义与教育》《爱弥儿》等,通过阅读这些阐释教师应该具备的情怀、品格、责任、担当与使命的书籍,提高教师的自我认知,锻造并形成文化品格。又如,学校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自建平台,创建学校官方账号,定期发布一些展现教师责任与担当的视频,发布一些“好教师”故事,要求每一名教师观看、评论与分享,促使教师文化品格的培养形成。

  “育能致远”,以“学思践悟”锤炼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了促进教师发展,东营市实验中学秉持“学思践悟,行稳致远”的育师理念和策略,一直激励教师在真学真知中坚定教育信念,在深思深想中牢记育人初心,在实践实行中主动担当作为,在善悟善觉中提升工作境界,并在教师管理中做到“典型带动、全员推动,扎实推进、见到实效”。编撰出版的《梦想生长的地方:基于致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师成长路径探索》一书,从教师视角展示了学校培育教师的经验及成果。

  “敏学”品格:真学真知,丰实自我。“立身以立学为先”。学校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定期为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让阅读成为教师美好的生活姿态。要求教师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主动生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要求教师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在东营市实验中学,教师特别享受专业学习生活,并能自我催生学习“需求点”,重塑学习“生长点”,在准确把握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自觉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相联系,深入了解学科教学发展趋势及新的理论成果,不断习得新知识、新思维与新理念,开阔眼界,提升素养,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勤思”品格:深思深想,改变自我。“思”是“学”的延伸。“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东营市实验中学要求教师勤于思考,把所学所思内化于心,与自己内在的知识、思想、价值联结在一起。所以,教师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时,能独立思考、全面思考、深入思考,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或逆向思维,追溯问题的本源。在日常工作中,因为教师的思考立足于“学思课堂”教学实践、基于教学方法创新、注重促进教学生命力再生,所以使得他们的思考务实、有效、富有激情。尤其是教师善于结合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模式,进而提升教学能力、变革教学行为。

  “善践”品格:实践实行,提升自我。“成事之基在于行”,实践出真知、出智慧。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嵌入教学实践,是东营市实验中学的亮点经验。为此,学校着力两点:一是重视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二是强化教师教学经验的梳理和写作。特别是写作,作为深化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在重视“学思课堂”实践与教学反思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把教学经验的梳理与写作纳入专业实践。写作不仅成为教师消化吸收教学理论的方式,还成为教师思考如何高效实践的根据。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叙事、教学心得、教学札记、教研论文等,反思并留存自己的实践经验,由此拥有了“写作致远”的心志和能力。

  “善悟”品格:悟透自觉,完善自我。“悟”是“践”的升华。悟,即“省悟”“领悟”“觉悟”等;“悟”是一种身心的体验,是一种境界。教书育人工作要做到“细悟明理、感悟精神、常悟常新、深悟笃行”,这是东营市实验中学对教师的一种专业规诫。因此,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教师把读教育经典、悟教育教学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专业追求,用经典涵养精神、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风格不断自省、内省、反省,准确把握自己驾驭课堂的优缺点,从而形成深思省悟的自觉。

  (张利波 季俊昌)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