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理论周刊
2024-08-10 星期六
强化文化安全意识
冯兵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融交锋,我们在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文化安全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强化文化安全意识,筑牢文化安全屏障,才能有效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必须得到有效维护。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文化安全对政权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进一步凸显了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维护文化安全事关党心民心凝聚,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二是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现国家形象、构建文明形态、争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重要手段。三是文化安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

  维护文化安全,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抓紧抓好文化建设,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革命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二要构建文化体系,净化文化环境,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三要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维护文化安全,要严守底线,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文化安全的核心和关键是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一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个根本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二要高度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三要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风险挑战,加强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风险研判,注重风险防范,及时化解隐患,强化应急处置,突出新闻媒体、网络等意识形态重点阵地,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可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尤其要把新闻舆论工作放到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看待,要重点做好网络舆论工作。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为此,必须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

  维护文化安全,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自信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最大的文化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维护我国文化安全,还需要在文化自信中交流互鉴、互融互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吸收外来,就要在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定力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保持中华文化生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努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加强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贯穿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客观评价和积极认同。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认同,为维护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作者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