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4年07月29日 星期一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做产教融合文章 筑协同育人共同体
陈甜甜 毕宪顺 胡林林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是手段,协同育人是目的。深化产教融合,关键在于做好“融合”文章,培育协同育人“共同体”。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深刻领悟产教融合的要义,确立协同创新的理念,统一协同创新的行动,构建协同创新的机制,探索了一条“理念—行动—机制”相统一,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道路。

    “融合”于理念——达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愿景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急需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关注国家战略需求,落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使命,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重塑共建共享、协同育人的价值观。产教融合重塑了共建共享、协同育人的价值观,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充分利用恒星集团下属行业企业优势,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产教融合特色发展,形成了阶段性成果,如2022年“行校生态化共生,产教数字化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路径探索与实践”获第九届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在追求短期利润目标与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育人成效之间实现了平衡。另外,学校积极与头部企业和社会团体协作,引入山东省模具工业协会等21家商会协会入驻校园,推进“政产教”共同体的建设,强化协同育人的公益属性,实现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履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产教融合已成为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有效结合和精密对接的目标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强化“三全育人”,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办学优势,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博学、实践、创新”的校训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与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四成(成人、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打造“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以及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融合”于行动——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

    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和研发平台。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的基础在于汇聚双方的优势资源,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充沛的师资力量和较强的科研实力,企业具备充足的生产资源、多样的市场渠道以及先进的技术设备等优势,产教深度融合可实现校企双方的跨界协同、共建共享。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主动对接洲际酒店集团、贝芽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酒店管理、软件工程等专业,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协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制定教学评价标准,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蒙台梭利协会等企业和协会共同建设31门课程,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教材68部。此外,学校为了充分利用资源,积极与海尔、青岛特锐德、一汽大众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将企业实景作为实践场所,将真实项目作为实践教学案例,协作构建研发平台,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技术革新,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目前建成22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推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发展。

    共建共享育人信息和研究成果。产教融合旨在建立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主体构成的院校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方进行信息、资源、技术、技能、人员等的交换与交流,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产业发展环境及规律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校企双方的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构建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功能衔接、紧密有序的产教融合“共同体”。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在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材、案例集等研究成果,已转化为实际教学资源,部分成果已成为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充分反映了行业的新发展动态,实现了对外输出。另外,与企业联合开展产品研发,系统开放,如联合完成“恒星本家人信息系统开发”“校园消防巡查信息系统研发”等盈利项目,机械工程学院与青岛恒星仪表有限公司联合开展“HA型计价器改进设计”项目,产品当年销售额达249.8万元。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鼓励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共建共用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落实产教融合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通过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参与,打破原有的组织界限,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团队。学校与青岛特锐德、山东中汽联、青岛国合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恒星幼儿园等合作,建设了8个“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积极调动校内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运营,理解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特性及用人诉求,将市场要求和日常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创新性地根据市场情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升整体教师团队的“应用性”,培养出市场所需的人才。近3年,培训基地共计合作培训教师300余人次。同时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了教师双向流动机制,选聘优秀的企业专家或技术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为大学生提供较为直接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校企双方还携手创立了高质量的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平台、申报重大重点项目、推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的创新型师资团队,进一步提升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融合”于机制——规范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建立产教融合创新驱动机制。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立,必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能、汇聚共识、凝聚共同的价值目标,因此需要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育人过程。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积极落实《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山东省《推进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近年来与青岛特锐德、特来电等龙头企业,以及中欧贸易平台、中国物流学会等协会组织合作共建,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立足于市场发展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整合各方资源,成立了新能源智能装备、智慧物流、智能农业、人工智能4个产业学院,并设立每年80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用于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旨在激发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变革合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构建产教融合组织保障机制。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配套的管理政策和落地机制,明确各方权益和义务,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包括政府部门驱动、院校自筹、企业资助和社会支持等渠道,设立协同育人基金,对参与合作育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扶持,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同时,完善监督机制,对产教融合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反馈并纠正偏差。此外,学校还积极吸纳企业、学生、家长和行业组织等作为评价主体,共建人才培养质量共评机制,确保校企协同育人的质量。

    健全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教育之于市场,不仅要解决当前的人才需求问题,更要着眼于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势。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调动校企双方及地方性资源,共建沟通交流平台。同时结合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计划,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和方向指引,确保人才培养标准与地方产业未来发展需求相契合。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与教育部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产教融合和智慧学习工场的创新模式共同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组建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研讨会或交流会,推动产教融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人才红利的催化剂。目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在各二级学院层面组建了由政产学研用等专家组成的学校教育咨询委员会、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理事会(董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指导学术事务、促进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近年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凸显,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目前建有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2021年入选山东省第二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建成“恒星智岭”国家众创空间及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安全协调发展。办学二十余载,学校培养了13.7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四链’融合背景下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实证研究”[批准号:2023YB165]阶段性成果)

    (陈甜甜 毕宪顺 胡林林)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