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4年07月29日 星期一
鲁迅美术学院
传承中华服饰文化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孙晓宇 徐凯

    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服饰文化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古至今,无论是华美的汉服、飘逸的唐装,还是精致的刺绣、典雅的旗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鲁迅美术学院坚定地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将服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相融合,以期培养出既拥有丰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创新精神的优秀服饰设计人才。

    挖掘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鲁迅美术学院作为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学府,始终致力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注重传统艺术的保护与再造,还积极融入现代元素,推动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以及艺术创作的正确导向。

    坚定为人民而创作。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师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艺术灵感。同时,学院积极推动艺术作品的社会化服务,将艺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深入解读文化自信。近年来,学院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组织系列学术研讨会和展览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常态。这些活动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也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民族服饰设计

    学院在服装教学体系的设定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不断推动着民族服饰设计的创新。

    在学院组织下,年轻的设计师们深入民间收集各种传统服饰的样式、色彩和图案,与当地的工艺匠人交流学习,感受每一件传统服饰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这些珍贵的资料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也为他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依托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他们巧妙地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剪裁相结合,运用新的材质和工艺手段,打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式民族服饰。这些新式民族服饰在设计上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与风格。它们或采用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或运用流线型的剪裁手法,或融入现代流行的元素,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设计师们通过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设计手法和拓展市场渠道,将民族服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拓展教育格局,培养国际化视野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服装设计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布料裁剪与缝制,而是融入了更多元的文化元素、科技手段以及绿色环保理念。

    为了培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精神的服装设计人才,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除了传统的绘画、色彩搭配、面料选择等基础课程外,学院还增设了数字媒体艺术、3D打印技术、智能穿戴设计等前沿课程。这些课程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此外,鲁迅美术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性的服装设计比赛、展览和交流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服装设计理念与风格。

    传承与创新,培育服装设计新质生产力

    在鲁迅美术学院这片艺术的沃土上,传承与创新并行不悖,共同孕育着服装设计新质生产力。传统是设计的根基,而创新则是设计的灵魂,学院致力于将传统的美学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为服装设计注入新的理念。

    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挖掘其中的精髓和魅力,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当代社会的时尚趋势和审美需求,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服装作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也为学院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除了教学和实践外,学院还积极与业界合作,推动服装设计产业的发展。学院与众多知名服装品牌和设计师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品、举办时尚活动,为服装设计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院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鼓励他们在毕业后自主创业或加入知名品牌的设计团队,为服装设计产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引领将继续推动服装设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服装设计师会创作出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孙晓宇 徐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