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周末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壁虎和苍蝇
周春梅

    我有一个朋友在当地最好的高中任教。她的生活非常简单,几乎把工作作为全部重心。她常常与我分享工作中的愉快,但因为理想主义的热忱,期望甚高,也常有失望和伤心。最近,她跟我说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有一次两节课连堂,课间她路过走廊,看到她教的班和隔壁班的十几个男生聚在一起,在一个小小的下水洞旁拨弄什么。她以为是什么小动物掉到了洞里,他们在集体救援。回来时听他们一阵欢呼,然后一哄而散。她问其中一个学生,是不是救了什么小动物?学生回答说,是把一只小壁虎抓到了瓶子里,那个瓶子里还有一只苍蝇。她听了有些不快——之前课上一直强调生命的平等,要关爱所有生命,试想一下,把你关到一只瓶子里,你是什么感觉?先不说壁虎对人类有益,苍蝇其实也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只是我们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出发,将其视为害虫。焉知在苍蝇的世界里,人是否也属于有害之物,而且是杀伤力巨大的敌人。她还告诉他们,美学家朱光潜在《谈静》中,转录周作人《雨天的书》中所引日本诗人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他认为这种境界真是幽美,近于中国古诗“万物静观皆自得”之静趣。诗人还特意用了“他”这个人称代词,而非“它”,这一用词颇有意味,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命观。看来这些平时所强调的伦理道德,对于学生来说不过是耳边风,转眼消散。生活中,他们依然以捉弄小动物为乐,缓解自己学习的压力,或者只是取个小小的乐子。尽管其中未必有多大的恶意,但敏感的她依然觉得失落甚至痛心。而且就整体而言,她感觉孩子们共情的能力、善的程度和比例——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敏感和换位思考的意识,在逐渐下降。本来想跟学生们说说这些,但那天课的内容还未完成,课时很紧张,这类问题又属于有些学生觉得无用、与成绩无关的花絮,且不是一时能解决的,所以就暂且放下。

    说是放下,其实她并没有做到。她睡眠不好,常常半夜醒来,这些问题就会缠绕不去。她还跟家人说起此事,家人说如果你介意,当时就应该让他们把小壁虎放了,现在半夜在这里精神内耗,毫无意义。不如好好睡觉,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跟学生强调一下。

    第二天,她跟隔壁班的老师一起去上课。路上,那位老师正好说起此事,说正在教蒲松龄的《促织》,其中有这样的情节:“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他们大概是看到有小壁虎钻入下水洞中,因此验证一下。那位老师听说以后,当时就批评了他们,而且立刻就让他们把小壁虎放了。至于那只苍蝇如何,她没有再细问,但至少替那只小壁虎松了一口气。

    我听说后安慰她,孩子们可能也未细想,而且老师提醒后,他们马上就改正了。她说这倒也是,以前也有学生救助受伤误入教室的小鸟的动人故事。现在的孩子们,对校园里的猫也很爱护,让它们成为学校特殊的风景,留在了许多孩子的青春记忆里。应该看大的比例,看具体情境,对人性多些信任,对孩子们多些包容,自己也可以获得平静,避免情绪上的波动,这样也有利于与孩子们的相处。总是批评苛责,非但无济于事,还制造了对抗性的紧张氛围,离真善美的初心只会越来越远。无论是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此类问题,还是提醒他们有错即改——有效的教学,当然不是无意义的纠结和内耗,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